错那县深入推进边境小康村建设:奋力拓展乡村振兴路

段敏 胡荣国

2021年05月31日12:23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原标题:错那县深入推进边境小康村建设:奋力拓展乡村振兴路

  错那县,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东接印占珞瑜地区,西邻不丹,南与印度接壤,边境线长268公里,占山南市边境线总长的42.5%,是我区重要的边境县。全县辖9乡1镇,27个行政村,总人口15356人,其中农牧民13222人。

  党的光辉照边疆。近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怀下,错那县重点围绕边境小康村建设,扎实推动以“神圣国土守护者 幸福家园建设者”为主题的乡村振兴战略,团结带领群众走出了一条小康村建设推动边境繁荣发展之路。截至目前,该县规划建设的27个边境小康村、76个抵边搬迁点(小康村),已建成边境小康村23个,惠及群众1292户3966人;建成抵边搬迁点(小康村)11个,惠及群众233户711人。

  示范建设,深入推进

  如今,小长假到勒布沟“吸氧”,是区内外群众,特别是高海拔地区群众的“首选”。

5.jpg

  而勒布沟之所以有如此之高的名气,缘于麻麻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建设。麻麻村处勒布沟中心地带,从2014年开始建设,到2015年入住、2016年开办家庭旅馆,麻麻门巴民族乡麻麻村群众卓玛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她告诉记者,“虽然现在我关了茶馆,专营家庭旅馆,一年同样能够增加10万元左右的收入。”

  2016年,卓玛利用“小康房”开办了5间客房、10个床位的家庭旅馆,如今增加到了8间客房、16个床位。卓玛说:“之所以能每年稳步增收10万元左右,是游客增多、入住率提高。”

  卓玛的“小康房”共三层,15间房,200多平米,总造价40万元左右,而她仅用出造价的30%(12万元)即可入住。此外,错那县为家庭旅馆经营户免费提供了必要设备、组织群众开展相关培训等优惠政策,“扶上马”“送一程”,把麻麻村打造为边境小康村建设的样板。

  “现在,麻麻村106户群众中,84户开办了家庭旅馆,户均增收三四万元。”麻麻门巴民族乡党委副书记说赵恒说:“不仅如此,周边乡村也在麻麻村的带动下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小康路’。”

4.jpg

  据了解,目前,勒布沟4个乡已完成边境小康村建设。在深入推进边境小康村建设的同时,错那县按照“一心两翼三区”,聚集“六带”区域抵边搬迁建设思路,沿268公里边境线,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以点串线、以线带面、不留空白点、不留死角”固边防控格局,打造“一个对外通道、一座抵边村庄、一支抵边队伍、一套长效机制”的守边巡边体系建设,确保边疆安全巩固,边境繁荣发展。

  产业带动,稳步增收

  产业兴旺,日子才红火。在高标准建设房屋、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同时,错那县按照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统筹谋划搬迁区域种养殖业、商贸流通业、民族手工业、旅游业、资源开发类等配套产业培育,重点突出高标准农田建设、经济林种植、商贸中心、旅游基础设施、水资源开发等产业项目,不断拓宽群众稳定增收渠道。

  沐浴党的惠民政策,近年来,勒门巴民族乡走出了一条“基地+农户+协会”的茶叶产业发展之路。

3.jpg

  2013年,勒门巴民族乡组织132名群众成立了勒门巴民族乡茶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如今,该合作社共带动该乡两个行政村60户、143人,户均增收1.9户万元,人均分红3500元。

  今年27岁的该乡贤村群众平措多吉,从合作社成立到现在,已在该合作社工作了8年。他说:“现在,种茶、采茶、制茶,我都能熟练操作,合作社给我们带来了稳定的收入。”

2.jpg

  平措多吉告诉记者,去年他家3亩地,获土地流转费1.5万元;此外,他家4口人,在合作社务工人均收入1.9万元,人均分红3500元,共实现收入10.5万元。

  “从2016年开始,我们每年都分红。”该合作社副理事长、贤村党支部书记仓决云旦说:“来我们这旅游的或喝过我们茶的,都主动买我们的茶叶。每年产的茶叶都不够买,很多人来问的时候,已经卖完了。”

1.jpg

  目前,该合作社共种植茶叶693亩,其中产茶的201亩。去年产茶1万多公斤,实现销售收入200多万元。“要是茶田全部产茶的话,我们的收入会更高。”仓决云旦信心满满地说:“以后,我们会把销售点开在山南市、拉萨市,把茶叶卖到区内外,提高产量,扩大销售额,多增加群众收入。”

  党建引领,激发活力

  “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除坚持做到“三多三常”选好小康村建设点,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外,该县注重发挥村(居)党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

  该县坚持以强化组织建设、建强组织堡垒为抓手,扎实推进“边境党建红色长廊工程”建设,不断提升党组织的覆盖延伸和作用发挥。紧密依托边境临时党支部、流动党小组的活动点,合理在边境一线设置21个党组织、修建17处活动场所,努力打造一批富含错那特色亮点的党组织,切实通过“帐篷里的党组织”“马背上的流动党组织”等举措,实现了群众在哪里、党员就在哪里,管理在哪里、党的活动就开展到哪里。截至目前,该县共有424户1429人自愿抵边搬迁。

  今年65岁的次仁旦达,1974年入党,是该县浪坡乡汤乌村的老党员。去年8月,他带头从曲拿村搬迁到海拔更高、离边境更近的汤乌村。他说:“党和政府对我们这么好,我们一定要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我是党员,不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怎么对得起‘党员’称号。”

  次仁旦达现在住的抵边搬迁“小康房”,上下两层钢式结构藏式小院,占地面积200多平米,11间房,总造价45万元,而他仅用出造价的20%(9万元),即可入住。

  边境小康村建设、抵边搬迁点(小康村)建设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党的关怀,进一步激发了边境群众自觉守护神圣国土、建设幸福家园的热情。“每次放牧,群众都会在树上、石头上喷绘国旗,刻上‘中国’‘CHINA’等标识,主动宣誓主权,自觉守边护边强边。”汤乌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拉巴旺久说:“在党组织的带领下和群众的积极参与下,我们构筑了‘人人是哨兵、家家是哨所、村村是堡垒、生产是执勤、放牧是训练、处处是防范’的边境铜墙铁壁。”(记者 段敏 胡荣国 扎巴旺青 杨小娟 朱楠)

(责编:次仁罗布、吴雨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