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上架起空中“天路”

赵展慧

2020年06月30日10:1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高原上架起空中“天路”

  10年前的2010年7月1日,随着一架空客A319飞机的平稳降落,西藏自治区通航的第四个机场阿里昆莎机场正式通航。截至目前,阿里昆莎机场开通航线4条,通航城市为拉萨、喀什、乌鲁木齐、西安4个,由西藏航空、祥鹏航空、东方航空三家航空公司执飞。10年间,昆莎机场已累计保障航班7169架次,运输旅客491367人次,运输物资365吨。

  从阿里到全国1日内可到达,极大提升出行体验

  辖区面积30.4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常住人口12万余人,西藏阿里地区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素有“天边的阿里”之称。行署所在地狮泉河镇距离周边最近城市——新疆和田市1300余公里,距离拉萨1400余公里,距离北京5100公里。

  “2010年以前,阿里出行主要依托公路——国道219连接新疆和田、西藏日喀则及拉萨市,路途遥远、路况较差,从狮泉河镇出发到达拉萨,至少需要40个小时。”阿里昆莎机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为了填补藏西北民航交通的空白,2007年5月,在海拔4274米的狮泉河镇西南,昆莎机场破土动工。克服气候恶劣、施工作业期短、建材运输路途遥远等诸多困难,工程技术人员用短短3年多时间完成了机场建设,架起了阿里通向拉萨乃至全国各地的空中桥梁。

  从阿里到拉萨40多个小时的路程,缩短到2个小时的空中飞行。从阿里到全国各地,1日之内都可到达。航空运输的快速、便捷,极大提升了阿里人民的出行体验,也向越来越多的游客揭开阿里的神秘面纱。

  应对高海拔挑战,形成高原机场运行经验

  阿里昆莎机场是世界海拔第四高的机场。航站楼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最大保障能力为每小时4架次,高峰最大保障能力为300人次/小时,设计年旅客吞吐量为12万人次。但是受阿里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等气候影响,飞机性能衰减明显,最严重时航班载客量不足30人。

  ——供电供水供暖困难。由于地区电网不稳定,仅能确保航班期间正常供电,通航之初的大部分时间里,仅能依靠自备油机发电。“常年气温较低,管道冻爆冻裂情况常见,维修非常困难。”机场相关负责人说。

  ——设施设备“高原反应”严重。受高原气候影响,设施设备降效明显,使用寿命极大缩减。机场围界由于地处冻土层,气温回升后倾斜严重,无法发挥应有作用。太阳能热水器、路灯等室外设施设备的使用也经常受到日照时间、大风天气的影响。

  ——安全运行压力较大。机场气候条件复杂,大风、冰雪等极端天气屡见不鲜,航班受温度影响减载严重;风沙大且频繁,年平均大风天数69天,极大风速35米/秒,飞机进近中会遇到风切变。

  ——生活物资极度匮乏。通航之初,阿里地区的主要物资来源为距离阿里地区1000多公里之外的新疆叶城县和西藏拉萨市,依靠公路运输,沿途经过多座高山,自然灾害频发。当时员工吃不到新鲜蔬菜、肉禽,吃干菜、罐头是常事。

  如同坚忍不拔的红柳、握紧成团的糌粑,用高原的特色风物来形容阿里民航人再合适不过。他们首创的刺丝围界,消除了围界安全隐患;为水暖管道量身打造的保温层,解决了冬季管道冻裂冻爆的难题;各类设施设备的“高原反应”,也在不断摸索试验中找到了解决办法……

  “苦干比苦熬更可贵、志气比氧气更重要。”机场相关负责人说。通航10年来,阿里昆莎机场保持安全态势总体平稳,并且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高原机场运行经验。

  推动经济发展,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民生改善

  “阿里昆莎机场的通航,打破了阿里经济社会长期以来的封闭状况,激发了社会活力,经济社会发展面貌因人流、物流的增加而发生变化。”机场相关负责人说。

  民航在阿里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推动作用。招商引资有了更坚实的基础,优质旅游资源有了更充分的展示条件。阿里地区行署公布的数据显示,机场通航后,全区接待游客人次从2010年的6.13万人次,增长到2019年的109.9万人次,年均增长38%;旅游收入从2010年的0.6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3.74亿元,年均增长42%;地区生产总值从2010年的18.5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62.04亿元,年均增长14%。

  机场通航也改变了当地百姓的生活面貌。外地物资进入阿里不再难,新鲜蔬菜、水果、海鲜端上餐桌,阿里人民务工、求学、就医也更加方便了。

(责编:廉梦歌、柴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