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萨嘎县兴产业、稳就业、促增收 致富路上“蹄疾步稳”

汪纯

2020年06月22日09:17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原标题:萨嘎县兴产业、稳就业、促增收 致富路上“蹄疾步稳”

  巍然屹立的伦布冈日,孕育了这片热土的神奇与伟岸;奔腾不息的雅鲁藏布江,见证着一方水土的发展与变迁。如今,萨嘎这个位于日喀则市西北部的高海拔边境县,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甲谐之乡、西部驿站。

  如果将时针拨回4年前,横亘在人们面前的是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严酷的生存环境和缓慢发展的产业经济,脱贫攻坚工作一开始便面临着“贫困程度深、扶贫任务重”的坚中之坚和“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的难中之难。

  推产业、改穷业,抓实产业发展

  海拔4500米以上能不能人工种草?

  2020年春天,看着萨嘎县2.1万余亩正在焕发新绿的人工种植饲草,这个问题已经不再是困扰。萨嘎县突破资金资源瓶颈、突破思想理念藩篱,积极探索“人工种草+企业”种植模式,并确立了人工种草“三大原则”:使用荒滩荒地、不破坏原有草场,能够自流水灌溉、降低种植成本,群众满意支持、积极参与其中。

  一子落而满盘活。解决了饲草这个突破口,便能实现生态保护、霍尔巴羊特色养殖业发展、群众增收、防抗灾饲草料保障的多赢局面。脱贫攻坚以来,萨嘎县重点打造“人工种草、畜种改良、短期育肥、产品加工、活畜出口、商品销售”的“六位一体”“霍尔巴羊”产业链,积极教育引导群众转变“惜杀惜售”传统观念,树立商品意识,提高牲畜出栏率与商品率。

  与此同时,萨嘎县不断拓展“霍尔巴羊”销售渠道,积极进军内地一线城市高端市场,有效解决霍尔巴羊市场销路问题,实现产销两旺。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萨嘎县牧民群众收入水平明显提升,“霍尔巴羊产业链”扶贫产业带动能力不断显现,产业分红380余万元,带动1038户群众持续增收和长期受益。

  聚合力、增效益,抓实专合组织

  沐浴着高原和煦春风,今年以来,萨嘎县昌果乡又掀起一股合作社发展壮大的热潮。

  昌果乡昌果村兴边养殖合作社的群众以牲畜入股方式追加入股,入股资金达到414.25万元;

  亚卡亚村养殖专业合作社入股382.33万元;

  日拉村高原富民养殖专业合作社入股315.615万元;

  古郁村隆仁畜产专业合作社入股304.74万元……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牧业合作经济是带动当地群众走向全面小康的必要支撑,也是实现稳定增收的重要渠道。昌果乡群众纷纷入股合作社的火热场面是萨嘎县合作社发展繁荣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萨嘎县紧盯农牧民群众组织化程度低、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等问题,以党建引领村级合作社全覆盖,积极推进村级合作社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截至2019年底,萨嘎县农牧民专合组织发展到131家,注册资金4313万元,入股群众22910人次,村“两委”班子、农牧民党员、贫困群众和贫困边缘群众入股率达100%,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实现人人有活干、村村有收入的目标。

  同时,萨嘎县充分发挥致富能人善经营、善管理、善发展优势,采取“能人+群众”的“捆绑”模式,不断拓宽致富渠道,并将合作社运营与统购统销、编织技能培训等相结合,丰富合作社运营内容,增强入社吸引力。

  强技能、促务工,抓实就业扶贫

  3月27日,萨嘎县举行2020年第一批劳务用工对接仪式,共输送农牧民50余人,预计创收100余万元,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农牧民稳定就业和增收致富工作。

  据了解,萨嘎县正在开展“保姆式”服务,分批次将农牧民群众输送到相应用工单位,确保劳务输出组织化、规模化、正规化。

  走在萨嘎县的草原牧区、大街小巷,很难再看到一个闲人,辛勤劳动、积极就业已经是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共识。

  近年来,萨嘎县加大培训力度,促进转移就业,广泛开展种植养殖、建筑施工、汽车装载机挖掘机驾驶、手工编织、农机维修、电工焊工、厨师烹饪等技能培训,力争每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至少有1人参加培训。

  与此同时,萨嘎县把“转移乡村劳动力就业、提高群众经济收入”作为农牧民增收主渠道,成立1家县级劳务服务公司、8家乡镇劳务服务分公司、38家村级劳务输出专业合作社,培养38名村级劳务经济人,为农牧民群众提供大量就业岗位。4年里,萨嘎县累计转移输出劳动力3.5万余人次,创收1.1亿余元,实现群众持续增收,防止致贫返贫。

  如今,萨嘎县1038户3719名贫困群众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98%下降至0%。展望未来,萨嘎县各族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奋力逐梦新时代,努力奔跑在致富奔小康的追梦路上。

(责编:旦增卓色、柴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