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服装加工合作社 氆氇织出致富路

2020年04月13日21:48  来源:人民网-西藏频道
 

人民网林芝4月13日电(张淑萍)在西藏工布江达县,有一家90多平方米的惠民民族服装加工合作社,室内用氆氇缝制的各种产品因原料精良、手工精益、品种繁多而深受群众的喜爱和认可。

来到合作社,用氆氇缝制的工布男女藏装、帽子、各式藏包、配饰等在置物架上整齐摆放着,11名工人缝制的缝制、熨烫的熨烫,合作社内显得温馨而忙碌。

图为洛桑赤烈和达瓦正在检查群众送来的原材料。

今年36岁的洛桑赤烈是工布江达县工布江达镇拉龙村人,也是工布江达县惠民民族服装加工合作社的创建人。“父母是传统的氆氇制作人,那时候父母都把活接到家中来缝制,从小受父母的耳濡目染,加之对传统氆氇缝制的情有独钟,我16岁起,便跟随父母学习氆氇缝制。”洛桑赤烈告诉记者。

图为洛桑赤烈在设计剪裁氆氇藏装。

为了将传统氆氇制作技艺很好传承下去,精明能干的洛桑赤烈开起了家庭作坊,因为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单一,创业增收的难度让洛桑赤烈打退堂鼓。2016年,工布江达镇党委、政府在了解洛桑赤烈的传统氆氇缝制技艺后,将氆氇缝制作为镇里的产业扶贫项目,帮助他们跑前忙后,多方协调,最后牵头成立了工布江达镇拉龙村氆氇缝制项目合作社,并吸纳就业建档立卡贫困户转移就业2户2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受益21户60人,产业脱贫7户10人。

图为用氆氇缝制的藏式手包。

“有了合作社,我们就能抱团缝制、抱团经营、抱团销售,同时还能带领更多的群众就业增收致富。”干劲十足的洛桑赤烈在合作社成立后,决心打造出一系列属于合作社自己的品牌。经过集思广益和反复琢磨,标有“康鳪”牌的藏族手包等产品诞生了。“‘康鳪’汉语译为桃子,源自林芝‘桃花乡’之美誉,有万事如意之意”洛桑赤烈向记者介绍说。

图为用氆氇缝制的笔筒。

2016年,以氆氇为基料,“康鳪”牌纯手工氆氇藏式钱包、提包、挎包等各类产品在林芝市首届旅游文化节民族特色产品推销会上进行展示,并得到的普遍关注。随着参加区内外产品产销会的机会越来越多,拓宽产品销售渠道的思路也在洛桑赤列的脑海里显现,随后他信心满满地找到镇党委、政府,请求协调商务局等职能部门,通过电商渠道打造精品销售模式,将自己的品牌做大做强。

42岁的格桑曲吉是工布江达镇宾格村的贫困户,因丈夫患有心脏病,儿子在县里读初二,生活陷入困境的她得知合作社扩建招收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没想到洛桑赤烈很爽快地答应了。现在合作社上班的格桑曲吉高兴的告诉记者:“吃住在合作社,方便照顾家里,一个月还有2500元的工资,生活很满足了。”

目前,工布江达镇拉龙村氆氇缝制项目合作社的运营效应一天比一天好,各类产品不仅通过微信平台还在国家5A级景区巴松措和鲁朗景区进行销售,至此,合作社实现了统一运营、统一类型、统一原料、统一培训、统一销售的经营模式。2019年,合作社的收入达到100多万元,纯收入达50多万元,实现群众转移就业11人,为拉龙村15户每户分红1000元。

现如今,占地2600平方米,总投资200万元的工布江达县惠民民族服装加工合作社新建厂房已经修建完毕。面对更大规模的投产、经营,洛桑赤烈有自己的想法。

他告诉记者,现在有很多群众想学习氆氇缝制技术,下一步,我们不仅要带领更多的农牧民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致富的信心,还要有效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让氆氇缝制在传统手工纺织技术和现代设计元素相融合的产业发展路上传承发扬下去。

(责编:郝洁、柴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