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西藏頻道

西藏林芝:桃花盛開之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切實保護好地球第三極生態(新氣象  新作為)

本報記者  申  琳   鮮  敢
2022年04月21日09:5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桃花與田野錯落有致地分布在林芝大地上。
  扎 洛攝

  林芝的春天,漫山遍野桃花盛開。
  新華社記者 孫瑞博攝

  嘎拉村桃花綻放。
  本報記者 徐馭堯攝

  高原四月,桃花灼灼。在西藏自治區林芝市,漫山遍野的野桃花開得正艷,紅紅粉粉、沾雨帶雪,掩映著高原的藍天和雪山,裝點出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

  林芝,位於西藏東南部,是西藏海拔最低、氣候最溫暖濕潤、生態環境最好、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也是全國三大原始林區之一,素有“西藏江南”的美稱。

  習近平總書記在西藏考察時強調,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切實保護好地球第三極生態。

  生態要保護、生產要發展、生活要改善,如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擺在林芝發展面前的首要課題。

  細數林芝近年發展,一方面,大力保護生態,積極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空氣質量在全國地市中連續4年排名第一﹔另一方面,大力探索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發展之路,讓更多群眾走上生態路、吃上生態飯,豐富的生態資源逐漸成為林芝廣大農牧民為之驕傲的“幸福不動產”。

  

  生態化生產

  在林芝市波密縣,318國道一側的密林,落滿厚厚的鬆針,踏著鬆針鋪滿的林地往裡走,林間全是一片片插有紅、黃、藍等色彩的標牌。記者正納悶這些標牌下埋有什麼東西,“天麻博士”仇全雷笑著解釋,每一個標牌下面,就有他的一塘“寶貝疙瘩”。

  仇全雷是西藏波密高原藏天麻產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他蹲下身,拔下標牌,輕輕扒拉開鬆針和淺土層,小心翼翼地用手採挖,幾顆天麻一點點露了出來。“這5個藏天麻的重量大概有兩斤多,市場價格在400元以上。與外地天麻相比,波密天麻由於生長在高原地帶,獨特的生態環境優勢,使其品質更優,但產量也偏低。”仇全雷說,雖然品質優良,但波密藏天麻產業卻一直未找好市場競爭的突破口。

  2019年,廣州援藏工作組遠赴雲南昭通,邀請仇全雷到波密發展天麻產業,當時最吸引他的是波密的好生態。兩年多過去,如今產業初步發展起來,仇全雷反而為好生態生出不少困擾。“酒香也怕巷子深!”仇全雷說,都知道林芝生態好,可好生態種植出的產品怎麼才能讓消費者認識到它的價值?這個“生態牌”還真不知道如何打。

  關鍵時候,波密縣委常務副書記鄒勇剛出招了,“企業是我們考察引進的,我們就有責任扶上馬、送一程。”2021年4月,廣州援藏工作組與“京東農場”團隊達成項目合作,以打造“京東農場”示范基地為切入點,圍繞藏天麻種植到倉儲、配送、質量追溯開展全程信息化管理。

  如今,在仇全雷的波密天麻種植基地裡,物聯網傳感器密集部署,可以實現溫度、濕度等信息的衛星監測、遠程監測,同時上線的智能管控系統,還能實現數據分析、智能決策,指導藏天麻的科學種植。

  在直播間裡,仇全雷對著鏡頭侃侃而談:“一物一碼,一目了然……”波密藏天麻的生態優勢清晰展示在消費者面前。

  波密縣扎木鎮黨委書記張虎介紹,在仇全雷這樣的科技人才帶動下,扎木鎮仿野生藏天麻種植面積已達1653畝,藏天麻產業園裡“公司+科研+市場+專業種植戶”的產業鏈模式也日趨完善,累計帶動周邊群眾增收365萬余元,受益農牧民群眾近3000人。

  “每天有200元的務工收入,加上畝均1100元的土地流轉費,日子是越過越好。”扎木鎮東若村村民多吉益西在基地的林子裡一邊刨天麻,一邊算著幸福賬。

  海拔低、氣候好、生態佳、資源多,林芝本就有發展林下資源的天然稟賦,如今更是沿著生態化生產的道路,大力發展茶葉、林果、蔬菜等高原特色生物產業,易貢的茶葉、米林的蘋果、察隅的獼猴桃、巴宜的蔬菜……林芝的高原生物產業漸成規模。截至目前,林芝累計種植特色林果28.1萬畝、蔬菜3.9萬畝、藏藥材1.6萬余畝。

  林芝市長巴塔表示,當地正加大易貢、墨脫、察隅等地茶葉基地建設,抓好茶葉提質增效和品牌推廣,蔬菜種植面積也將穩定在4萬畝以上。以藏天麻為代表的藏藥材產業穩步發展,目前正推進自治區級藏藥材產業園項目建設,藏醫藥材種質基因庫也正在建設當中。

  綠色化生活

  仲春時節,微風和煦。

  巴宜區林芝鎮嘎拉村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田地裡,油菜花花團錦簇﹔鄉野畔,野桃花迎風綻放……村民們正忙著裝扮景區、整理民宿、打掃街道,迎接游客的到來。

  嘎拉村有上百畝野桃樹,每年春天,桃花盛開、青稞吐綠、落英繽紛,這裡又被稱為“桃花村”。近年來,依托毗鄰318國道優勢和漫山遍野的桃樹資源,嘎拉村大力發展旅游產業,積極推動鄉村振興。“我們不光生活環境好,生活水平更是‘呀咕嘟’(藏語“非常好”)。能有今天幸福的生活,大家更是有太多的‘突及其’(藏語“感謝”)。”嘎拉村黨支部書記邊巴開心地說。

  自然稟賦雖好,美麗鄉村不易,為了進一步改善嘎拉村人居環境,建設起美麗宜居鄉村,邊巴這些年花了不少心思。村兩委跟駐村工作隊一合計,嘎拉村的“綠色銀行”率先開起來了。

  “我們對可回收垃圾進行逐一分類、制定相應積分,並提供相應生活用品供群眾兌換。”嘎拉村的大學生村官黃海芬說,通過“垃圾兌換積分、積分兌換商品”的形式,嘎拉村裡村民的生態環保意識顯著增強。

  村裡干淨了,游客更多了,嘎拉村從2002年以來,每年舉辦“林芝桃花文化旅游節”,作為“桃花節”的主場地,2021年接待游客14萬人次,經營收入達460余萬元,戶均分紅近10萬元。村民收入也從2015年的人均1.3萬元,增加到了現在的3.5萬多元。

  蓮花聖地,秘境墨脫。位於喜馬拉雅山脈南麓、地處雅魯藏布大峽谷深處的墨脫縣,被譽為“世界植物博物館”和“世界生物基因庫”,擁有南迦巴瓦峰和雅魯藏布江果果塘大拐彎等眾多著名旅游景點。

  “我們結合墨脫資源稟賦和地理氣候條件,近年鮮明提出了打造‘三香一鏈’的農旅融合發展思路。”廣東援藏干部、墨脫縣委常務副書記葉敏堅解釋說,“三香”就是立足於綠色產業的茶香、稻香、果香打造的旅游經濟帶,“一鏈”則是雅魯藏布江特色農業產品鏈。

  背崩鄉格林村,是一個臨著雅魯藏布江的門巴族村落。站在格林達帕山上環顧四周,遠處的南迦巴瓦雲遮霧罩,多雄拉、德陽拉、魯霞拉等山峰層巒疊嶂,如盛開的蓮花環繞四周。

  村外,山坡梯田上的茶園一片翠綠,臨近清明,村民一邊忙著採茶前的准備,一邊抓緊整修山路,山頂的觀景台也在緊張施工中。

  村裡,桃花掩映,屋舍儼然,57歲的次久卓瑪正品嘗著“生態飯”的香甜。去年,她將家裡的空房間拿出來打造家庭民宿,今年新開業還沒倆月,已經迎來不少慕名來格林村觀光旅游的各地游客。

  “260元一間,還得提前十天半個月預訂。”格林村駐村工作隊隊長黃家斌說,隻待全國疫情防控形勢好轉,“到時候村裡又有的忙了。”

  近年來,林芝市生態旅游業快速發展,2021年接待游客突破100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83億余元。

  優質化生態

  “雪山林海、雲濤彩霞、一嶺四季、十裡九景。”巴宜區魯朗鎮,20多年前長期是國營林場,隨著上世紀末西藏全面禁伐,魯朗鎮加快轉變發展方式,集中發展生態旅游產業。2017年,在廣東的對口支援下,魯朗國際旅游小鎮開始營業。

  進入鎮子,路旁的污水處理廠最為顯眼。魯朗景區管委會主任旺堆介紹,這座總投資超2500萬元的污水處理廠,正是為了實現小鎮“零排放”的目標,同時配套的生活垃圾處理設施、景觀工程等環保設施。

  投資雖然巨大,但在旺堆看來這筆錢政府投得劃算,“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魯朗鎮百姓富起來的家底,隻有高標准建設了垃圾轉運站、污水處理廠等環保設施,並制定嚴格的規章制度,小鎮的運維才能確保不給環境造成負擔。”

  不隻在魯朗小鎮,環保自覺意識已深入林芝各地的發展。波密縣城向西,318國道南側,一個高標准的覆膜式垃圾填埋場正在改造建設中。從當地經濟建設和旅游業發展前景出發,波密縣未雨綢繆建設高標准垃圾處理設施。在廣州的對口支援下,這個填埋場不僅對土壤和地下水不造成污染,也初步實現了無異味,周邊群眾生產生活基本不受其影響。

  怒江峽谷,亂石嶙峋,這個狹長的干旱地帶,放眼皆是灰褐色,綠色是這裡的稀缺資源。但在察隅縣察瓦龍鄉的許多山坡上,不時卻能看到連片的仙人掌和石榴樹,給這個峽谷帶來了不少生機。

  仙人掌是天然的,長期生長后居然長成了樹。“我們這裡仙人掌連片成林,如今從雲南過來的游客越來越多,經常有人停下車在仙人掌林旁邊拍照。”察瓦龍鄉左布村黨支部書記仁青次仁言談中頗有些自豪。

  石榴樹是近年種下的,察隅縣人大副主任、察瓦龍鄉黨委書記吳明軍說,以前村民只是在房前屋后種石榴,2018年開始,鄉裡結合脫貧攻堅和生態修復,逐步打造了獨具特色的石榴種植基地,如今軟籽石榴種植達28.91萬棵6400余畝,待石榴進入豐產期,預計總產量3000噸、產值可達3690萬元,可實現全鄉人均增收約5700元。

  因樹而興,因樹而生。今年,林芝市計劃完成國土綠化總面積2萬畝以上,其中重點生態修復項目造林1.55萬畝以上。未來,林芝將繼續加大對重點區域生態系統的修復力度,開展江河交匯段面山生態修復等一批生態修復造林工程,著力提高生態系統的質量和穩定性。

  “生態是林芝的最大資源、最大優勢和最亮麗底色。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我們有潛力更有優勢。”在剛剛過去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林芝市委書記敖劉全態度堅定。

  “人間淨地、醉美林芝”,林芝多年前提出的這個響亮口號,為這裡的發展規劃出美好願景,為此后發展指明前進方向。實踐証明,唯有以守護好這裡的生靈草木、萬水千山為根基,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林芝的環境才會越來越美,林芝的群眾才會越來越幸福,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之路才會越走越寬、越走越遠。

(責編:旦增卓色、吳雨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