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扎縣拉郊鄉杰羅布村群眾放牧守邊的故事

李有軍

2020年07月03日09:54  來源:中國西藏新聞網
 
原標題:洛扎縣拉郊鄉杰羅布村群眾放牧守邊的故事

liuwt0735_s.jpg

  圖為杰羅布村聯防隊成員和駐杰羅布村駐村工作隊在邊境一線巡邏。通訊員 久美次仁 攝

  北京西南近4000公裡,雪域高原上陽光之城拉薩﹔拉薩正南約400多公裡,祖國邊陲小康新村杰羅布。

  今年4月14日,自治區黨委書記吳英杰帶著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的親切關懷,懷著對山南市洛扎縣拉郊鄉杰羅布村干部群眾深深的情意和牽挂,沿著崎嶇山路,穿越積雪、連翻大山,來到村民身邊噓寒問暖,並將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交到群眾代表米久扎西父子手中。

  吳英杰動情地說,我們每個人都是偉大祖國的坐標,都有守衛國土的義務和責任,大家要牢記總書記的囑托,守護好家園和祖國邊境線,用實際行動回報總書記和黨中央的關心關懷。

  世世代代

  這裡都是我們的家園

  杰羅布村所在的拉郊鄉白玉地區,自古就是我國的神聖國土。“白玉”,藏語意為“蓮花生大師的手背”。藏族群眾深信,白玉地區是蓮花生大師藏寶的地方。至今,在切公拉山頂和巴桑溫泉附近還能找到蓮花生大師的法座。

  今年81歲的索朗群培,身形瘦削,飽經風霜的臉上布滿了深深淺淺的皺紋。盡管25年放牧守邊的歲月讓老人患上了嚴重的風濕性關節炎,手指腳趾關節多處嚴重變形發腫發紅,但炯炯有神的目光中仍透露出牧人特有的堅毅。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以前,老人是拉龍寺的差巴(支差者),在杰羅布附近的馬家塘牧場放牧。

  “從我記事開始, 60多歲的仁增多吉和格桑羅布就經常對我們說,杰羅布一直是我們的地方,我們祖祖輩輩都在這裡放牧。”索朗群培說。

  成群的牦牛散落在遠處的高原牧場上,明媚的陽光照耀著干淨的路面,一面面五星紅旗在漂亮的民居屋頂上飄揚……拉郊鄉黨委書記古桑旦增帶著我們走進了海拔4300多米的杰羅布村。

  1995年,擔任鄉長的古桑旦增動員自己的哥哥次旺旦增、弟弟平措羅布和兩個舅舅索朗群培、米久扎西趕著62頭牲畜、帶了不到10斤的大米、數量不多的糌粑和半麻袋土豆,搬遷到馬家塘牧場放牧,開始了放牧守邊生活。

  “那時候這裡大半年都是大雪封山,與外界沒有任何聯系,人是死是活沒人知道。”米久扎西回憶,當時這裡基本沒有人煙,僅有的兩間破敗不堪的小牧屋,還要防備不時出沒的棕熊、豹子等野生動物。

  那年的藏歷新年,他們從山上背些干淨的雪水,把僅有的大米倒入平底鍋煮稀飯,雖然稀飯有些夾生,但4個人圍在一起吃得很開心。“帶進來的物資吃完后,次旺旦增和平措羅布回去送信。我和米久扎西的心一直懸著。山上的雪最深處有4米多,我們害怕他們掉在雪坑再也出不來。好在他們安全回來了。”說著說著,索朗群培笑出了聲。

  如今的杰羅布村有了大變化。索朗群培說:“路修好了,牦牛也多了,各種惠民政策讓我們的腰包鼓起來了,是黨讓我們過上了富裕幸福的好生活,我們要聽黨話、跟黨走,要為國家守好邊。”

  守邊護家

  永遠都是堅守的使命

  “屬於別人的,就是金山銀山,我們也不要﹔屬於我們的,就算隻有石頭沙子,我們也決不能丟。”在古桑旦增帶領下,杰羅布村群眾把守邊護家作為永遠堅守的使命,用生命和鮮血守衛著這片“神聖國土”“精神高地”。

  1986年,18歲的古桑旦增第一次走出拉郊,到縣城參加培訓。3年的培訓結束后,時任縣委書記的扎西達杰對他說:“你是拉郊的熱血男兒,那裡的情況你熟悉,黨需要你,那裡的群眾需要你,你回去吧。”簡單的話語,讓古桑旦增拋下離開拉郊、到大山之外工作的念頭﹔堅定的信念,讓古桑旦增義無反顧、已持續堅守了31年。

  2019年藏歷新年,3名群眾從拉郊鄉返回杰羅布村時失聯了。“無論死活,我都要找到他們。”古桑旦增對滿眼淚水的妻兒說,“假如我犧牲了,上級組織一定會照顧好你們的。”

  迎著崎嶇的山路、2米以上的積雪,古桑旦增帶人出發了。4天4夜之后,往返90多公裡的古桑旦增終於找到了失聯群眾。

  1998年,沒日沒夜連綿不絕的大雪阻斷了杰羅布與外界的聯系,村民沒有了糧草,面臨著餓死、困死的險境。

  “糧食我去送,絕不能讓他們餓死在那裡。”天一亮,邊巴次仁趕著十幾頭牦牛,帶著大米、糌粑和飼料沖進了冰天雪地。耳邊是呼嘯的寒風,腳下是齊膝的積雪,隻能一步步挪著前進。經過漫長的一天一夜,“雪人”邊巴次仁出現在杰羅布村。村民們得救了,邊巴次仁卻在返回途中遇上雪崩,將22歲的生命永遠定格在大山之中。

  “2016年,杰羅布成立行政村。2018年,我們住進了110平米帶院子的‘小康房’。”米久扎西告訴記者,“這麼多年,沒有黨和政府的支持,我們堅持不下來。”

  “做神聖國土的守護者、幸福家園的建設者”。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時刻關心關懷西藏各族人民,從沒有忘記長期生活在邊境地區、為祖國守邊興邊固邊作出貢獻的各族群眾,制定了許多特殊優惠政策,讓各族群眾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自治區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和中央決策部署,認真貫徹落實總書記關於治邊穩藏的重要論述和給隆子縣玉麥鄉群眾的回信精神,採取有力政策措施,實施鄉村振興工程,將邊民脫貧致富和守邊固邊相結合,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短板,加快邊境地區發展加快推進邊境小康村建設。

  今天的杰羅布村,已告別無水、無電、無通信、無房住的歷史,正在努力建設成為群眾團結進步、安居樂業的幸福家園。

  扎根邊陲

  我們都是祖國的坐標

  米瑪桑珠是米久扎西的兒子。初見29歲的他,讓人難以相信,眼前這位雙頰泛紅、略顯腼腆、運動鞋上滿是泥土的小伙子就是杰羅布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

  2004年,13歲的米瑪桑珠拉著牦牛尾巴走進了杰羅布。“初進杰羅布,我就知道放牧守邊的不容易。”米瑪桑珠說,小時候,爸啦(父親)總是把我藏在身后,什麼都不讓我做。現在,有事爸啦總是把我推到前面。在他看來,是該我們承擔起放牧守邊責任的時候了。

  叮當,叮當……寂靜的山谷中,不時響起牦牛脖子上鈴鐺的響聲。踏著前輩們放牧的足跡,米瑪桑珠和村民們趕著牦牛奔赴一個個放牧點,沿續著雪域邊陲的“格桑花”們守護神聖國土、建設幸福家園的生活。

  “今年,又有24戶群眾將會搬來杰羅布村。新公路也將通車。” 古桑旦增說,“我們還要發展旅游業,把偉大祖國的邊疆建設好鞏固好,讓邊境地區人民生活越來越幸福。興邊的道路寬了,守邊的力量強了,黨員干部群眾守邊的心就更齊了。”

  當平凡的生活與守土固邊連在一起,祖國的神聖就貫穿到了每一名杰羅布村村民的平凡生活中,而平凡生活中每一個積極、自覺的行動不正是每一個中華兒女愛國愛家的赤誠心靈原色的具體體現。

  每當杜鵑花綻放的時節,古桑旦增都會帶領村民進行每年例行的巡山。他們扛起五星紅旗,6人一組,穿密林、跨溪流,仔細巡查著這裡的一山一水、一花一草,每一塊小石頭都不曾落下,這樣的巡山通常會持續一到兩個多月。

  “吳書記豎起大拇指為我們點贊,還把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交給我。那一刻,我覺得我們這些年的堅守真的是值了。”米瑪桑珠說,我們一定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守護好神聖國土,建設好幸福家園,讓鮮艷的五星紅旗永遠高高飄揚。

  四月的杰羅布,天空不時飄落淅淅瀝瀝的細雨。抬頭望去,雲層之中,鮮艷的五星紅旗在雪山之巔飄揚﹔山頂巨石上,紅色的“中國”兩個大字清晰可見﹔村黨群服務中心潔白的牆壁上,“做神聖國土守護者 幸福家園建設者”的標語愈加亮眼……

(責編:廉夢歌、柴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