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朗镇托麦村:藏汉连理结姻亲 共谱团结家园情
藏汉连理结姻亲,共谱团结家园情。在林芝市朗县朗镇托麦村,有这样一个藏汉结合的民族团结家庭,39岁的妻子德吉曲珍比汉族丈夫唐建华整整小了19岁,年龄的差距并没有阻碍两人的甜蜜感情和一家人的幸福生活。相反,德吉曲珍和丈夫唐建华彼此尊重、相互包容、携手共进,用平凡的日常书写着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感人故事。
“相识就是缘分”
1995年,唐建华从四川来到拉萨打工,先后在拉萨、山南、日喀则、阿里、林芝等地从事建筑行业,2000年后在林芝周边工作,2005年在朗县朗镇托麦村修建户户通自来水项目期间,与妻子德吉曲珍相识。
“相遇是缘,相识是福,相守是用心努力的结果。”唐建华说,“我和妻子认识一年后,随着感情逐渐升温和彼此的相识相知,最终走到一起并成为一家人。”结婚后,为了给爱人一个温暖的家,唐建华变得更加勤快了。
“他起早贪黑,哪个工地有活他就去哪儿干,在丈夫的努力下,2007年,我们在托麦村新建了当时整个朗县乡村中为数不多见的砖混现浇结构新房子,一共花了11万元,这在当时已经是不少钱了。”德吉曲珍脸上写满了对丈夫的肯定与褒扬。
“当时觉得他很能干,感觉他什么都会,人又勤快、很踏实,慢慢接触下来,就被他吸引了。”2007年,只有25岁的德吉曲珍义无反顾地喜欢上大自己19岁的唐建华。
彼此尊重、相互包容,共同经营幸福小家
“结婚后为了养家,自己一直在外面打工,不停地换地方,和老百姓接触交流也越来越频繁,我的藏语交流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至于当地的生活习俗早都能适应了。”唐建华说,自己在藏二十年,也算是个地地道道的“老西藏”了。
在德吉曲珍跟随丈夫外出打工的日子里,唐建华总是细心照顾妻子,同时将自己的所学技能传授给妻子,德吉曲珍逐渐学会了墙体粉刷、砌砖等一些实用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夫妻俩相互学习藏汉双语,德吉曲珍的普通话越说越“溜”,在务工中很受用工单位的喜欢。此外,在丈夫和工友的帮助下,德吉曲珍学会了一些简单的中式烹饪技能,如川味的凉面、小面等小吃类做法,连唐建华都赞不绝口:“越来越有四川口味了,越来越正宗了”。
平凡的生活中,德吉曲珍和唐建华彼此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学习、携手共进,用一言一行共同经营着来之不易的幸福家庭。
“时间长了,情深了,根也就扎下了”
由于长时间的外出打工生活,唐建华的身体很是吃不消,腰、腿等部位出现了不少劳疾。今年年初在医院检查住院时,因户口不在本地,回四川老家报销又繁杂、麻烦,唐建华花费了近1万元。
虽然在藏已经20年,但唐建华每年总要抽出时间回老家看望年迈的母亲,导致户口关系一直未办理。去年上半年,母亲永远地离开了他,唐建华老家也没了牵挂,年底就把户口迁到了本地。今年10月份,唐建华在当地第一次缴纳了居民医疗保险,这让唐建华很是开心。“党对西藏的政策太好了,各种优惠政策,覆盖人群又广,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唐建华感叹到,今后住院就能报销了。
2017年年底,德吉曲珍和唐建华利用自家多余房屋开办了一家商店,商店名字以唐建华名字命名。商店里,不时能看到闲暇时村民在小店里聊天喝茶的场景,大家也能吃到德吉曲珍做的爽口凉面、炸的嘎嘣脆的土豆,吃过的人,都说味道好,唐建华高兴地回应道:“味道巴适就好”。
提到两个女儿,唐建华和德吉曲珍夫妇俩眼里满是骄傲。大女儿唐曲珍和二女儿唐秋梅不仅学习成绩都挺好,同时也乖巧懂事。如今,妻子更多在家操持家务,丈夫有时外出打工,一家人平平淡淡、恩恩爱爱。“现在年龄大了,打工赚钱也费事,但是党的政策好啊,两个女儿就是我们的希望和寄托,日子总会越过越好的。”唐建华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林芝市朗县文明办供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