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绿水青山 厚植生态底色
——70年来西藏生态安全屏障日益坚实
位于雅江南岸的拉萨贡嘎国际机场曾饱受灾害性风沙的侵扰。经过40年持续造林治沙,一道长160多公里、宽1.8公里的“绿色长城”崛起在雅江山南段,贡嘎机场航班起降受灾害性风沙影响天数明显减少。
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西藏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制度创新、加大生态建设投入,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目前,西藏生态系统整体稳定,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绿色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人民生态环境权益不断提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西藏是世界上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在昌都市类乌齐县,扎嘎次旺和向秋拉姆夫妇已经在长毛岭马鹿自然保护区工作50多年了,他们曾为刚出生的马鹿喂奶,拿出仅有的青稞喂马鹿,为马鹿修过好几公里的石砌围栏……
如今,年近70岁的扎嘎次旺和向秋拉姆夫妇退休了,两个儿子仁青泽培和白玛泽旺也加入了保护马鹿的工作队伍中。
类乌齐县林草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管理站的重视和投入力度,管理站的规模越来越大,各相关单位也在加大《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类乌齐马鹿自然保护区的野生马鹿由2005年的5000余只上升到现在的8000多只,守鹿人的工资待遇也在逐步提升。
守鹿人的故事只是一个缩影。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记总书记关于“保护好青藏高原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等重要指示,坚决守护好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切实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厅长罗杰介绍,截至2020年,自治区累计投入生态环境领域的资金达814亿元,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着力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1988年以来,西藏已建立47个各类自然保护区(国家级11个),总面积41.22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各类珍稀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部分珍稀野生动物种群呈现恢复性增长。”
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推进
70年来,西藏严守生态底线,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资源开发环境保护,重点行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审查率达到100%,所有国家级和地方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纳入水力资源禁止开发范围,占全区河流总量的94.1%。持续开展“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行动,积极推进去煤化、电气化和居民传统能源消费替代,清洁能源电力装机比达89.5%。PM10、PM2.5年均浓度较2015年分别降低28.1%、37.5%,地级以上城市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率保持在99%以上。全区主要江河湖泊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县城及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7.34%。
多年来,西藏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创建示范工作。拉萨市、山南市、林芝市、昌都市和阿里地区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称号,林芝市巴宜区、日喀则市亚东县、拉萨市当雄县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称号,山南市隆子县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同时,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全面推进河湖长制,设立区、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1.48万名,实现河湖“清四乱”常态化制度化。2020年,噶尔县因河湖长制工作成效明显,被国务院办公厅列入激励名单。
在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同时,西藏健全完善环境保护有关法规制度,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先后颁布实施了《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西藏自治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等70多件法规制度,为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此外,随着生态环保督察工作的开展,全区生态环保工作责任得到压紧压实,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绿色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林芝市波密县扎木镇巴琼村生态护林员索朗次吉说,她很喜欢当下的生活。“在这个岗位工作有五年了,主要是负责巡山,一旦在岗云杉林里发现乱砍滥伐等现象,就要马上把情况汇报给村‘两委’班子。这份工作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也保护了环境,让我觉得很有价值。”
70年来,西藏立足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优势,壮大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和绿色产业。全区水能、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的技术可开发量达10.6亿千瓦,电力总装机容量达423万千瓦,截至2020年,清洁能源已达到发电装机容量的89.09%。
据了解,2015年至2020年底,西藏累计外送清洁电力65亿千瓦时,大量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推进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加快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深入推进固体废物监管,县级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7.34%,医疗废物实现应收尽收、应处尽处。2016年至2020年,城市污水处理率从50.19%提高到96.28%。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推进,相继实施薪柴替代、厕所革命、环境整治、乡村绿化等项目,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立起覆盖草原、森林、湿地、野生动物等领域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2019年至2020年,累计安排生态护林员补助资金2.74亿元,支持选聘生态护林员7.82万名,安排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补助31.82亿元,生态环境权益得到保障。持续开展“爱粮节约”活动和“光盘行动”,城乡居民节约用水用电意识显著增强,新能源电动汽车数量快速增长,绿色生活正成为新时尚。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