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进藏先遣连纪念馆。记者 拉巴卓玛 李斯睿 摄
一种精神,无须拘泥于形式或语言表达,因为它的生命力聚于人心。
进藏英雄先遣连,就是一个浸透着荣耀的名字,是被毛主席誉为“盖世英雄”的一支连队。
1950年,时任新疆军区司令员王震,正式批准独立骑兵师第1团第1连为“进藏先遣连”,任命第1团保卫股长李狄三同志任先遣连总指挥兼党代表,由原1连连长曹海林担任先遣连连长。全连官兵136人,由汉、蒙古、回、藏、维吾尔、哈萨克、锡伯等7个民族组成,少数民族占全连总人数的40%。他们从新疆南部于田县的普鲁村出发,跨越冰封雪裹的巍巍昆仑,穿越生命禁区,踏入千古沉睡的万里荒原,经过6个月在雪域高原的艰苦进军,把五星红旗插在了西藏的土地上。
为追寻先烈的足迹,记者从拉萨出发,驾车约2000多公里来到了位于阿里地区改则县西北部、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腹地先遣乡。到达先遣乡时已是傍晚,夕阳低低地挂在地平线上,将原本碧绿的草原、湛蓝的湖泊、洁白的羊群染上了一层灿烂的金色,荡着氤氲的光晕。
民主改革以后,为纪念先遣连,扎麻芒堡一带改名为“先遣乡”(旧制的乡相当于今天的行政村);1999年,撤区并乡后,建立先遣乡,下辖6个行政村——先遣连就这样被永远地镌刻在了历史的长卷中。
为了纪念牺牲在阿里大地上的63名先遣连烈士,将“先遣连精神”传承下去,2019年,阿里地区筹措资金2500万元,维修了先遣连烈士纪念碑,复原了先遣连驻扎时的岗哨、壕沟和地窝子,新建了进藏先遣连纪念馆,纪念馆上下两层,面积总计1960平方米,纪念馆建成后,成为改则县乃至阿里地区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窗口和阵地。
纪念馆大门外,坐落着一尊大石,上面赫然刻着“进藏先遣连纪念馆”八个烫金大字,字迹端庄大方,刚劲有力。
沿着纪念馆外新铺设的大理石路,步入展馆,抬头凝望,其建筑风格朴素稳重,一种敬意油然而生。
纪念馆由“解放西藏”“挺进藏北”“筑垒高原”“不辱使命”“昂首阔步新时代”等六个专栏组成,展现革命先辈坚定理想、对党忠诚、百折不挠、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
参观纪念馆时有几张照片让人印象深刻。
第一张照片摄于1950年底,在一片白茫茫的大雪中,一群骆驼背着沉重的物资,深深的陷在雪谷中无法动弹,当时阿里高原已经进入冬季大雪封山时期,运送给养成了最大的问题。新疆军区筹集了1700头驮畜,连续半个月两次试图进藏均未冲过昆仑雪山。第一批500头毛驴组成的驮运队,没有跨过山就全部倒毙;第二批只有16头翻过了界山大坂,两位维吾尔族驮工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第二张照片是李狄三在扎麻芒堡创编的《顽强歌》,“进军藏北先遣连,不怕苦来不怕难。寒冬将尽阳春暖,坚持会师在高原。多出主意想办法,鞋袜烂了兽皮扎。衣服破得开了花,用条麻袋补住它。赤胆忠心为人民,越是艰苦越光荣。红旗一杆插藏北,春风万里度昆仑。”对于先遣连战士们来讲,阿里在哪里,途中会遇到什么,大家一无所知,只能凭着一张地图和一只指北针边侦察边前进。在行军的途中,头疼、头晕、呼吸困难等难题一直伴随着大家,这些先遣连都挺过来了,李狄三为了继续鼓舞士气且纪念这段难忘的经历创编了《顽强歌》,在先遣乡里一直流传到现在,老百姓们都会哼唱。
还有一张是现在普兰口岸贸易市场的照片,照片里中外游客和商贸人员齐聚阿里,欣赏阿里美景,开展商贸活动。看到这,不禁让人感叹今天的阿里经济发展稳健快速、群众收入增长快、城乡面貌变化大、群众得到实惠多。
先遣连原副连长彭青云之子彭巍曾在开馆仪式上动情地说:“我们今天的好日子、幸福生活是像先遣连指战员这样千千万万的革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作为先遣连的第二代,我们一定要接好他们的旗帜,继承先烈遗志、传承先遣连精神,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富强美好贡献自己的力量!”
烽烟早已远去,英雄精神万古长青。如今,“先遣连精神”已深深扎根于西藏阿里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