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芝市巴宜区巧巧:“我在民族团结中与幸福结缘”

张猛 王珊

2020年10月09日09:49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原标题:林芝市巴宜区巧巧:“我在民族团结中与幸福结缘”

67.jpg

  图为巧巧(右二)夫妇二人与内地来的朋友合影。记者 张猛 王珊 摄

  人物简介:

  巧巧,女,藏族,林芝市巴宜区人,1942年10月出生。195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被选送进入西藏公学(现西藏民族大学)读书。毕业后,巧巧回到林芝,先后在波密县扎木镇、林芝县面粉加工厂、工布江达县农牧局、林芝地委办等单位工作。1994年7月,从林芝地委办科员岗位上退休,目前在林芝市巴宜区八一镇安度晚年。 

  1959年,我是林芝县百巴镇百巴村的卫生委员。在这之前,我没有接触过汉族同志,不会说汉语,更别说有什么交往交流了。6月的一天,我突然接到上级通知,要选拔一批本地年轻人到陕西的西藏公学(现西藏民族大学)读书。村里推荐了我,让我做好去内地学习的心理准备。

  林芝之外的西藏,西藏之外的陕西,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从来没有见过,也从来没有想过。让我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学习、生活,内心的忐忑可想而知。但是,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次“走出去”的经历,我的人生从此变得不一样。这次人生经历,让我见识了更广的世界,结识了很多汉族朋友,还遇到了我的丈夫。我与汉族同学、朋友、恋人之间的民族团结故事,也从这里开始书写。

  一个月后,我同来自全区各地的800名学员一起,在拉萨接受了3个月的短期汉语培训。培训结束时,老师对我们说:“到了内地,要与内地学生保持好民族团结,在学习和生活上多向他们请教,努力学习,将来用所学知识建设西藏、发展西藏。”有了老师的鼓励,我们觉得遥远的内地不再遥远,只想着能立刻到内地,投入学习。

  从拉萨出发后,我们坐了9天的汽车到了甘肃兰州,然后转乘火车到达陕西咸阳,正式进入西藏公学学习。我们这批学员大都没怎么上过学,藏汉双文盲。刚到学校时,语言不通,水土不服,生病长疮,饮食不习惯,年龄也参差不齐,从十几岁到二十几岁都有。面对这些实际问题,学校首先加强了对我们的生活管理,要求教职员工全面关心学生,和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像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对待我们。学校的汉族学生也特别热情,他们一句句教我们这些西藏来的学生说汉语,生活上给予了我们很多的关心和帮助。几年下来,汉藏师生和谐相处、水乳交融,宛如一个团结和谐的大家庭,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我们在学校还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党的民族政策以及西藏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等政治教育。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当时有一位老师开设的思想政治课,通过回忆对比的方法,开展“谁养活谁,为谁而学习”的大讨论,让我认清了自身,提高了我的思想认识水平,明确了学习目的,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通过4年的文化预科学习后,1964年,我转入了学校农科专业学习。

  在一次办校报的过程中,我认识了高树明同学,我一眼就喜欢上了这个眉清目秀、高大帅气的小伙子。从相识,到相爱,到相惜,我们俩培养出了深厚的感情,两颗心紧紧靠在了一起。1967年,我和高树明同时毕业,在我的影响下,高树明对西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陪着我回到我的家乡工作。

  1968年,我和高树明结为夫妻。为了尽快融入高原人民的生活,爱人高树明用不到一年时间就适应了藏族的饮食习惯,喝酥油茶、吃糌粑和风干肉……我则坚持用汉语和丈夫交流,我们两人相互包容、相互体谅,就这样开始了我们幸福的婚姻生活。

  儿子高原宏出生后,由于我和丈夫两人的工作都很忙,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我们就常常把孩子放在我老家,让我爸爸妈妈照顾。村里同龄的藏族孩子比较多,很快,儿子就有了熟悉的小伙伴。有时我们也会把孩子放在几个关系好的汉族干部家里,让他们帮忙带一下。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儿子从小就能进行汉藏双语对话,民族团结的观念已被刻入他的骨子里。

  在那个交通不便、物资匮乏、食物欠缺的年代,西藏与内地的联系非常困难,即使如此,汉族干部依然把自己收到的内地寄过来各种食物毫不吝啬地分享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一次中秋节,一位汉族同志把家人千里迢迢寄过来的月饼拿出来给我们吃。可能是邮寄过程中受到了挤压,月饼大部分都碎成了小块,大家开玩笑说,这才是最特殊的月饼,其他地方还吃不到呢!

  在林芝县(现巴宜区)面粉加工厂上班时,一天早上,我正在上班,听说旁边糌粑厂一名汉族工人5岁大的儿子浩浩掉到了水沟里。我立刻和大伙儿赶了过去,和众人合力把孩子救了上来。

  当时,浩浩前额的一部分已被砸得陷了下去。大家都很着急,我立即背着孩子直奔县医院。医生说,孩子的伤必须接受手术治疗,但因为县医院条件有限,必须送到拉萨才能接受手术。可是,当时去拉萨没有车,骑马要几天的时间,只怕时间拖得越久越不利于治疗。

  时间就是生命,路再远再难也要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治疗。当时林芝到拉萨的几条主路都还没贯通,别的路又太远,我决定冒险一搏,骑马带着孩子翻雪山抄近道赶往拉萨。从林芝县到拉萨最近的一条路崎岖险峻,很多路段一侧是笔直的石崖,一侧是阴森的深渊。白天还好,到了夜晚月亮隐入乌云,整个山峦笼罩在黑暗中,走起来就更难了。一路上,我不敢停留休息,只想着早点儿把孩子送到拉萨。在翻越米拉山时,我紧握孩子的手,不停地叫着他的名字,让他保持清醒。可能是救人的意志支撑着我,最终我用了不到1天1夜的时间把孩子送到了拉萨。

  到了拉萨医院,浩浩顺利接受了手术和后续治疗。一个月后,浩浩痊愈回到林芝县。一见到我,小家伙就跑过来紧紧抱住我,大声喊着:“阿妈!阿妈啦!”看到小家伙又恢复了往日的活泼样儿,我感到非常开心。

  1994年,我和丈夫都已退休。退休后,我们在自家院子里建起了小果园,每天除草、施肥、剪枝,忙碌快乐。儿子经常带着孙子、孙女回来陪我们,我最喜欢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样子。

  我今年已经78岁了,虽然干不了什么重活,但是我可以把民族团结的故事讲给年轻人听,教育引导他们珍惜民族团结,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祝福我们西藏的明天发展得更加美好!

(责编:旦增卓色、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