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市柳梧新区柳梧村位于拉萨河南岸,有6个村民小组,很多年前,这里还是一个离拉萨市区很近,却安宁静谧的村子。当火车汽笛在这片土地上空鸣响,现代化的建筑拔地而起,“柳梧”成为频频出现在新闻报道中的“热词”,而柳梧村村民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产业多了 就业渠道也增加了
“柳梧村过去一直是以单一的农业生产为主,因青藏铁路、拉萨火车站以及诸多商业性建筑的建设,柳梧村土地被大面积征用。土地被征用后,柳梧村变得越来越规模化,拥有三个群众聚居点,青铁小区、响冲小区、察古组,共有723户,1818人。”柳梧村党支部书记达瓦桑布说。
在拉萨市各级政府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引导下,柳梧村紧紧抓住火车站客运市场和柳梧新区建设的大好机遇,成立客货运输协会,组织农民施工队,兴办小商贸、餐饮、住宿以及家庭旅游等服务项目,开辟了一条致富新途径。据了解,截至去年年底,柳梧村下辖3个专业合作社和两个公司,分别为保洁合作社、藏香厂、雪情建筑运输农民专业合作社、拉萨拉桑工贸有限公司,柳梧新区柳梧村拉再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不但为村民们提供了就业渠道,也带动了整个柳梧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据达瓦桑布介绍,雪情建筑运输农民合作社是柳梧村经济的重要支柱,截至目前,柳梧村共有各类运输车辆736辆,均属社员所有,其中建筑运输车364辆,大型挖掘机100台,小型挖掘机71台,转载机119台。
收入高了
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
火车站、柳梧大桥、柳梧大厦,一个个标志性的建筑在柳梧村这片土地上相继崛地而起,它改变的不仅仅是家乡的面貌,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年34岁的丹增就是村里典型的致富能手。十几年前,丹增家里还是靠农业生产为主,收入较为单一,在村里土地被征用后,18岁的他也拿到了一部分补偿款,在父母的支持下,他又向银行贷了一部分款,购买了一辆东风自卸货车,自此也开始加入到了村里的运输队,生活开始逐渐有了起色。2017年,他创办了一家农牧民建筑公司,虽然公司规模不大,但每年纯收入能达到200多万元。在自己生活得到改善后,丹增也自愿承担起帮扶他人的社会责任,积极吸纳村里的年轻人加入到公司的建筑团队,不但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增加了村民收入,也让村民们学到了一技之长。
“收入一年比一年高,也为家里添置了小汽车,越来越觉得日子有奔头了。”丹增的脸上流露出了幸福的笑容。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柳梧村村民每年人均纯收入为24000元,主要收入来源为工程运输,工程基建,村集体资产经营年终分红,目前,全村无低保户,无精准扶贫户。
村庄美了
村民的幸福感提高了
走进现在的柳梧村,家家户户都是新修的藏式小院,明亮的窗户,干净整洁的院落布局。房子和基础设施改善后,柳梧村群众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有些村民率先办起了家庭旅馆,有些村民开起了茶馆、小超市,也有村民利用自己家的土地资源在柳梧沟开办起了林卡。除此之外,很多人也都有了属于自己的工作,有的村民在火车站做保洁员;有的在柳梧大桥做环卫工人;有的在柳梧新区跑运输。虽然他们的工作性质一般,但是日子都过得红红火火。
今年50多岁的卓玛是柳梧城投公司的一名保洁员,她对当下的生活非常满意,“以前我们住的都是自己建的土木结构的房屋,没有统一的规划,也没有路灯、水泥路。土地被征用之后,每家每户都分配到了新修的藏式小院,有卧室、厨房、独立的卫生间,用水用电也非常方便。最满意的是家里的两个小孩,一个考上了公务员,一个在武汉上大学,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好。”卓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