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门口,我们成为产业工人

唐启胜

2020年07月13日10:24  来源:西藏日报
 
原标题:在家门口,我们成为产业工人

  仁卓“毕业”了。这是她第二次考试,她学会了缝纫机操作的基本技法,从培训班拿到了结业证书。

  2019年12月19日,36岁的仁卓带着两个孩子,和丈夫一起从安多县色务乡2村搬到了贡嘎县的森布日,成了森布日那曲极高海拔生态搬迁安置户中的一员。

  色务乡平均海拔将近5000米,1065名牧民生活在这2.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村民们当时最大的期望就是解决好路和水电的问题。因为色务乡海拔高,基础设施不完善,冬季经常停电没水。再加上地广人稀,离县城远,有事去一趟,来回得两天,实在不方便。

  仁卓说,搬到森布日后,孩子上学就在家门口,十分钟的路程,电灯也是随按随亮。更令她欣喜的是,保留原来享受的优惠政策几年不变,安多老家的牧场牛羊还都在她们家。搬下来时,村民把牛羊集体入了股,由合作社每月安排200名村民轮流到放牧点放牧。对新生活,仁卓很满意!

  但时间长了,仁卓也有些焦虑。孩子住校,她平时不用操心,有些闲;丈夫从放牧点回来后,只干了几个临时的工作,现在还待业在家。虽然合作社也有分红,但那是到年底才分一次,总不能坐吃山空吧?

  “今年6月,安置区有公司来办培训班,合格后会被录用。听到这个消息我很高兴,但也有一些担心,以前都是放牛放羊,不知道能不能学会?”仁卓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了名。

  报了名,了解情况后,仁卓才知道,公司名叫西藏翰林教育服务有限公司,要在森布日建厂生产校服,解决当地群众的就业问题。在建厂之前,该公司决定先办培训班,教缝纫技能,从红领巾、床单之类的简单产品做起。

  “报了名我心里也没底,也不知道能不能完成公司在宣传时说的让我们由农牧民到熟练产业工人的转变。”话是这么说,但真到了6月10日培训的时候,仁卓还是打起了十二分精神,机器怎么操作,针脚怎么走,仁卓学得很认真。

  经过20天左右的学习,仁卓和其他40名同学,迎来了结业考试。但由于缝纫机出了故障,仁卓又没开口讲,产品没完成,培训老师认为她还没学会,就没给她发结业证书。

  直到第二次考试,“补考”的仁卓终于通过了,拿到了属于她的结业证书。“结业后,我就能被正式聘用,每月固定拿3000元底薪,超额完成还能有提成。”仁卓说,现在还只能做红领巾,每天要定额完成150条红领巾的加工任务,每多完成一条,提成2毛。要是学会做校服,提成就更多了。

  “现在家里暂时没有其他额外的收入,有了这个工作,家里人都很开心。”仁卓说,她现在就是家里的顶梁柱了,对未来充满信心。

  “像3村的才央,我们是一期培训班的同学,他有一个朋友叫扎西鲁姆,20多岁的小姑娘,一条腿残疾,情绪很低落。才央鼓励她也报缝纫班。现在,扎西鲁姆也打算报班试试。”仁卓说,缝纫技能培训班给了她们一个用双手编织未来的机会,所有人都想努力抓住。

  西藏翰林教育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苏龙介绍,他们打算以后将缝纫机免费入户和投资建厂结合起来,促进更多百姓参与培训就业,推进农牧民转变为产业工人,并计划在未来3年,年产150到200万套校服,带动500至1000名当地百姓就业。

  再学3个月,仁卓就能学会做校服了。“到时,让孩子穿上我亲手做的校服,系上我做的红领巾去上学,想想就很期待。”

  阳光从培训班窗口照在仁卓身上,也照亮了搬迁安置户用辛勤的双手编织出的新生活梦。

(责编:郝洁、柴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