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间,昌都市经开区迅猛发展,成为投资兴业的乐土

风起正是弄潮时

陈志强 胡荣国 扎巴旺青 刘金鹏 朱杉 周婷婷

2020年07月13日10:20  来源:西藏日报
 
原标题:风起正是弄潮时

  图为昌都市经济开发区。 记者 周婷婷 摄

  藏东大地,三江并流。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有一颗冉冉升起的经济新星——昌都经济开发区。

  澜沧江畔,国道线上,历经7年的发展,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大批重点、朝阳、首创、特色实体企业正迅速崛起。它是投资者的沃土、是创业者的摇篮、是就业者的乐园,它充满希望,蕴含着生机和活力。

  投资者的沃土

  7年的时间,昌都市经开区是怎样从不毛之地成为投资者的沃土的呢?

  便捷的交通、优越的区位、优惠的政策、发展的先机、务实的服务,使昌都市经开区具有了投资兴业的优良环境,成为每一个投资者都不想错过的投资沃土。

  银达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是第一家入驻昌都市经开区的企业。银达建材于2014年8月20日开工建设,2015年11月16日投产,以生产节能环保新型墙体材料为主。

  5年过去了,银达建材的发展如何?

  数据最有说服力。2019年,该公司生产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4.2万方,实现产值2100万元,销售收入1714万元,纳税85.36万元。今年上半年,销售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2.4万方,实现销售收入1176万元。

  银达建材负责人郝华军介绍,公司产品现已广泛应用于群众自建房、蔬菜大棚、易地搬迁安置、政府周转房、高层商住楼、办公楼等建筑物,全市70%的建筑工程项目都在使用银达建材生产的“加气块”砖。

  恩威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同样是一家入驻昌都新区较早的企业。7年来,该公司发展顺风顺水,2013年至今实现入库税收28868.78万元。今年1至5月完成销售收入18120.07万元,实现入库税收1470.44万元。

  与银达建材、恩威医药同样发展迅速的企业,还有昌都市君亲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西藏多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西藏昌都光宇利民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西藏昌都昌禾聚鑫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昌都市经开区自筹建开始,经开区管委会就提出了“找得来,更要留得住、发展得好”的口号,建立了《企业跟踪服务制度》,实行一条龙服务。经开区管委会主任美朗松布说:“对于辛苦引进的企业,我们不是一招了之,而是扶上马、送一程,让落地企业在这里生根、开花、结果。”

  截至今年5月,园区完成注册手续企业862家,注册资本227.4亿元,完成入库31.06亿元。其中,2019年园区GDP达19.52亿元,占全市比重连续三年超10%;完成入库税收8.77亿元,同比增长16.6%,年均增长45.9%,贡献了全市约40%的税收。

  创业者的摇篮

  人才是昌都市经开区发展的关键。从昌都市经开区成立之日起,新区管委会致力于通过系列优惠政策、宽松环境和优质服务,将新区打造成创业者梦想起飞的摇篮。

  2016年,罗布江村从西藏职业技术学校毕业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和创业培训,他向政府申请了5万元的创业经费作为启动资金,于2018年7月在经开区E坝区建起了卡若区洁净汽车洗车场。

  “经过两年的辛苦经营,洗车场不仅让我家增加了收入,也带动了几户贫困户实现了增收。”创业成功的罗布江村颇有感触地说,“我这小小的洗车场每一步发展都是顺势而为,借力攀升。”

  罗布江村能够成功创业,离不开政府关于大学毕业生创业的系列扶持政策,更离不开一路指导他的闽昌众创空间。

  闽昌众创空间是昌都市首家国家级众创空间。

  2016年前,昌都“双创”平台还是一片空白。

  闽昌众创空间应运而生,是全市首个“双创”平台。

  截至目前,闽昌众创空间吸纳入驻企业202家,开展培训活动92场次,成功孵化毕业企业16家,带动就业2000余人。

  在闽昌众创空间的一间独立办公室里,年轻的创业者丁增尼玛正埋头苦干。

  作为创业大军中的一员,他是幸运的。毕业于天津大学商务管理专业的他,2017年回到昌都,与几名从事药材植物提取研究的科研人员合伙,成立了昌都市润美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经过几年的研发,该公司已逐步走上正轨。丁增尼玛说:“目前,公司的藏药材基地发展良好,生产线也处于调试阶段,预计月内会投产。届时还会招聘6名工人和一名助理。公司总人数将达到25人。”

  和丁增尼玛一样,朗吉次措、旺堆、罗松多吉……一大批创业者在昌都新区畅绘梦想。而昌都市经开区,让人才创业有了机会、干事有了平台、发展有了空间。

  就业者的乐园

  在昌禾聚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有一位备受好评的新职员。她就是今年3月入职的贡秋卓玛。

  贡秋卓玛于2019年毕业于西藏大学财会专业。今年2月,市就业局推荐她去昌禾聚鑫应聘。经过层层面试,她成功应聘昌禾聚鑫的财务一职,月薪5000元。

  除了贡秋卓玛,昌禾聚鑫还有11名本地职工,全都是大学毕业生。他们分布在销售、车间一线等岗位,成为了该公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近年来,随着昌都市经开区的发展壮大,新区管委会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向企业推荐用工,扶持本地合作社,引导群众参与运输、到工厂就业……

  重庆市第九批援藏干部、昌都市经开区管委会常务副书记、常务副主任何渝生指着与昌禾聚鑫厂房相邻的昌都光宇利民药业有限公司说:“那个公司也有本地职工40多人,其中大学毕业生居多。”

  昌都市经开区是全市的新区,辐射带动更多的群众实现转移就业是其应有之责。经统计,今年至今,昌都新区共解决就业700余人次。

  现年53岁的阿姆,是卡若区卡若镇加卡村征地拆迁失地群众。土地被征后,她就到经开区管委会环卫队当了一名道路保洁员。2019年7月,新区环卫工作被北控滨南鸿展(重庆)环保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昌都分公司接手,阿姆就转为该公司的一名道路保洁员,月工资2300元。

  目前,该公司有经开区范围内征地拆迁失地群众15名,工资从2300元至5000元不等。

  位于经开区B坝区的达修村,与新区管委会隔澜沧江相望,则是一个典型的依托经开区实现全员就业和发展的村庄。该村选派支部书记程磊介绍,全村173户622人,其中依托新区务工的达150余人。

  脱贫户洛松新巴,是达修村依托经开区发展脱贫的代表。

  2015年,洛松新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恰遇新区迎来高速发展,洛松新巴先是参加驾驶技能培训,然后贷款买了辆二手货车,加入了新区基建中的“运输大队”。

  如今,拥有三辆车的洛松新巴年收入保底估算在九万元。他的儿子泽仁塔新,今年刚从江西服装学院毕业,顺利考上了经开区消防队。

  踏浪三江满豪情,勇立潮头竞风流。

  放眼昌都经开区,机遇与挑战同在,希望与困难并存。但建设者们,正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中,披荆斩棘、乘风破浪、昂然前行,豪情满怀地谋求新的跨越……对于未来,他们满怀信心!

(责编:郝洁、柴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