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岩”在藏語裡有岩山環繞、地勢險惡之意。山高谷深的“三岩”片區搬遷之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8039人,貧困發生率60.88%,是典型的“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深度貧困地區。
受嚴酷的自然地理環境等諸多因素影響,“三岩”片區是西藏自治區深度貧困地區中最難啃的“硬骨頭”。在充分調查論証的基礎上,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作出了實施“三岩”片區跨市整體易地扶貧搬遷的重大決策,徹底攻克這座深度貧困堡壘。
圖為林芝市巴宜區更章門巴民族鄉娘薩村新居 攝影:趙耀
阿娘家原住西藏自治區昌都市貢覺縣羅麥鄉,地理位置屬“三岩”片區。2019年3月,阿娘和周邊4個鄉鎮101位鄉親們一起搬遷入住林芝市巴宜區更章門巴民族鄉娘薩村新居。娘薩村與拉林高等級公路隔河相望,交通便利,前往林芝市區隻需要半個小時。這裡氣候宜人、產業配套完善,更章門巴民族鄉利用優越的自然環境和便利的交通條件,探索出了特色種植的新路子,僅推廣種植的草莓每年能為全鄉老百姓增收400余萬元。阿娘與搬遷群眾一起開啟了幸福新生活。
在搬遷之初,阿娘和周邊的鄉親們心裡不免忐忑,搬離自己祖祖輩輩居住的地方,並且跨地市搬遷到新的居住地,和當地老百姓相處愉快嗎?從牧區到林區和農區,生活方式適應嗎?搬遷之后,生活習慣能轉變嗎?
圖為阿娘新居 攝影:趙耀
淳朴的鄉親們心懷忐忑坐上了大巴車。一下車,阿娘看到一排排整齊美觀的二層小樓,院牆上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心中的顧慮就少了一大半。走入新居,房子內早已布置好了床、衣櫃、家具等生活設施,大米、糌粑、酥油、蔬菜等生活必需品一應俱全。
房子外面,娘薩村村民手捧哈達,熱情歡迎新鄰居入住,鄰居們熱情的笑臉,阿娘看在眼裡,暖在心裡。看到這些貼心的准備,阿娘懸著的心終於安穩了下來。
搬遷入住之后,阿娘發現生活方式差異巨大。雖然阿娘已經做好了足夠的心理准備,但娘薩村的新奇與差異還是讓他感到興奮,就這樣阿娘懵懵懂懂地進入了新的生活,帶著好奇與忐忑,開始努力地適應並融入到當地村民的生活中。
圖為阿娘 攝影:趙二召
由於阿娘生活地方和林芝市方言不一樣,剛搬進來的時候,經常會因為口音的問題,聽不懂對方說什麼,出現了一些啼笑皆非的事情。當地村民也會經常幫助阿娘努力適應,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阿娘與當地村民交流越來越順暢。
更重要的是阿娘從小生長的地方是牧區,即便有耕地也是坡度大,雨水少,一年到頭全憑“靠天吃飯”。阿娘說:“有時候運氣好,剛耕完地就下雨,今年收成就好,有時候,耕完地兩三個月不下雨,就沒有收成。”
娘薩村在尼洋河畔,雨水充沛,氣候條件優越,農作物種類豐富,不僅有青稞小麥等糧食作物,還有玉米等農作物。阿娘說:“之前從來沒有種植過玉米,甚至見都沒見過。”經過一年多的相處,阿娘和當地百姓顯得尤為親近。
阿娘雖然離開了世世代代居住的家鄉,但來到了即將成為家鄉的地方。他開始努力學習適應環境,努力工作,努力好好生活。
圖為阿娘練習寫字的筆記本 攝影:趙二召
由於多種原因,阿娘從小沒上過學,不識字。搬遷出來以后,他意識到文化知識的重要性,今年阿娘以51歲的高齡,重新從基礎學起,從每一個字每一個發音學起。
阿娘在筆記本上歪歪扭扭寫下了“我的名字叫阿娘”“巴宜區”等字樣,阿娘說:“我從昌都搬遷而來,如今的林芝市巴宜區娘薩村就是我新的家鄉。”字裡行間蘊含著阿娘對新生活的熱忱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圖為阿娘在筆記本上寫下“我的名字叫阿娘” 攝影:王淑
為確保“三岩”片區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順利推進,西藏自治區堅持“群眾自願、先易后難”原則,以集中安置為主、分散安置為輔,分期分批搬遷,依托產業園區、旅游景區、公路交通沿線、城市優勢等有利條件,妥善安置搬遷群眾。
搬遷群眾和當地村民享受同等優惠政策,依托產業發展帶動群眾增收致富。阿娘說:“之前以為在新居住地會是中下等生活水平,沒想到搬遷過后生活水平至少是中上水平,我非常感謝政府。”
圖為林芝市巴宜區更章門巴民族鄉娘薩村一角 攝影:趙二召
偶爾閑下來的時候,阿娘還是會思念那個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思念自己從小生活過的家鄉,離開家鄉之前他賣了自己家的30多頭牦牛,剩下的送給了親戚。如今的阿娘又重新買了3頭牦牛,一方面是為了生活所需的酥油、牛奶和奶制品等,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離鄉不離鄉愁,對家鄉和牧民生活的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