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流動是人類歷史上一個重要而又普遍的現象,也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方素梅認為,人口流動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強勁的推動作用,這種作用在西藏自治區表現得也很明顯。但西藏自治區的流動人口在常住人口中佔比不高,“2010年,西藏自治區流動人口規模佔常住人口的比重為8.73%,全國平均水平是19.58%。”
圖為2018年,方素梅在西藏自治區阿裡地區調研時,在改則縣先遣鄉扎布村衛生室與村醫合影 方素梅供圖
在7月13日於西南政法大學召開的“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44屆會議‘雲上邊會’:西藏社會發展與人權保障”國際研討會上,方素梅以視頻連線方式,通過比較上世紀50年代以來,西藏自治區人口數據的變化,闡述了人口流動與西藏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
方素梅介紹,1952年西藏人口約為115萬,據統計,截至2018年,西藏自治區的人口已達343萬,比1952年增長了超過198%,是中國人口總量增加最迅速的省區之一。據2010年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西藏自治區常住人口300.22萬人,民族成分達到50個,其中藏族人口271.64萬人,佔90.48%,漢族24.53萬人,佔8.17%,其他少數民族4.05萬人,佔1.35%。從總體規模看,藏族人口仍佔西藏總人口90%以上,其主體地位絲毫沒有改變,西藏自治區人口總量的增長主要是藏族人口的增長。
西藏自治區的發展是在中央關心、全國支援和西藏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取得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口流動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活躍狀態,西藏自治區的人口流動同樣發生了顯著變化,並成為推動西藏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勁動力。方素梅分析,對口支援的大批工程人員、技術人員進藏,對西藏自治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同時,人口流動也對提高西藏自治區城鎮化率起到了重要作用。並且,人口流動對促進西藏自治區各民族間交往交流交融起到了積極作用。另外,作為短期居留的游客等人口大量進入西藏自治區,其強大的消費能力對拉動地方經濟增長起到了積極作用。
方素梅認為,西藏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自治區不可能封閉和隔離,那樣不但不符合西藏自治區發展的實際情況,也違背了西藏自治區人民特別是廣大藏族人民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