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2020年昌都市首屆唐卡漆畫技藝培訓班正式結業。40天來,38名畫師在康巴文化產業園裡將擁有8000多年歷史的大漆藝術與傳承了1300多年的唐卡藝術完美結合,創造出獨具魅力的唐卡漆畫。
去年,閩藏漆畫技藝培訓班有效推動了唐卡漆畫的發展。為此,今年,昌都市文化局(文物局)、福建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隊和福建省藝術館決定共同舉辦2020年昌都市首屆唐卡漆畫培訓班。
培訓期間,正值“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一場“福建非遺之花高原綻放”唐卡漆畫跨界碰撞連線直播在福州、昌都同步舉行。通過直播,近40萬人次的網友“走進”昌都市唐卡漆畫技藝培訓班現場,觀看唐卡漆畫的繪制過程。
在培訓班上,上一期學員仁青郎加今年已是培訓導師,他創作的《指小路尊者》被福建省藝術館收藏。過去一年裡,他又創作《布達拉宮》《觀音菩薩》等唐卡漆畫,並帶著自己和家裡學徒的作品,參加廈門文博會、上海進博會。
“我是唐卡漆畫的探索者和受益者,有責任去宣傳推廣它。”為此,仁青郎加主動擔任此次培訓的本土導師,負責一個小組8名學員的教學工作,並幫助來自福建的其他導師做好翻譯工作。
作為導師,仁青郎加的首要工作是“解惑”。不少學員第一次接觸唐卡漆畫,心存疑慮。仁青郎加便拿出自己的成品,讓學員有更直觀的感受。“大漆色澤溫暖,具有年代感,且不怕水、可觸摸、易保存,可以賦予傳統唐卡更多可能性。”學員們慢慢解開疑惑,潛心創作……
在去年的“三江茶馬文化藝術節”期間,閩藏漆畫技藝培訓班結業儀式暨學員成果展會上,10名學員完成的20幅唐卡漆畫作品亮相昌都市博物館。仁青郎加為眾多參觀者作了講解。
參觀者中,有一位是來自貢覺縣的西繞尼瑪,西藏一級唐卡畫師、自治區工藝美術大師、昌都市脫貧攻堅奮進獎獲得者。
“藝術是共通的。用漆的語言來表現,讓唐卡有了新的生命力。”精專唐卡的他,在藏香制作、藏文書法、礦物質顏料、國畫等領域也有所涉獵。此次聽說舉辦唐卡漆畫培訓班,他興奮地報了名。
在福建導師的指導下,西繞尼瑪創作了《貢覺三岩民居碉樓》《昌都解放紀念碑》等作品。“福建省、昌都市非常重視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提供這麼好的平台。如果我們藝人不去思考、不去融入,就會白白錯失機會。”西繞尼瑪說。
“今年的培訓,來了更多像西繞尼瑪這樣的唐卡名家。”福建省第九批援藏人才、昌都市文化局非遺辦副主任唐順枝介紹,今年,計劃培訓30名畫師,39人報名,除1人生病回家外無人退出,因名額有限還婉拒了很多咨詢報名的學生。
“學員積極性更高了。”兩年培訓皆擔任導師的福建省藝術館創作部副主任何肅先說,“我們要求每位學員完成2幅作品,很多學員不滿足於此,希望作更多畫、得到更多指導。”
何肅先坦承,面對唐卡漆畫這一新的藝術形態,導師本身也在不斷提升認識。
“唐卡漆畫是閩藏交流合作的產物,具有很強的政治性。”他介紹道,去年的培訓,導師著重從技法層面進行探索,研究、傳授如何將漆畫技法與唐卡技法相銜接。
今年的培訓,傳統唐卡六大畫派均有傳承人參加。何肅先說:“在與各大畫派的交流中,我對其不同的審美取向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有的畫派講究拙朴,有的畫派講究精細,我們尊重不同的風格,萃取相應的漆藝,指導繪制唐卡漆畫,以達到更高層次的審美融合、價值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