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卓“畢業”了。這是她第二次考試,她學會了縫紉機操作的基本技法,從培訓班拿到了結業証書。
2019年12月19日,36歲的仁卓帶著兩個孩子,和丈夫一起從安多縣色務鄉2村搬到了貢嘎縣的森布日,成了森布日那曲極高海拔生態搬遷安置戶中的一員。
色務鄉平均海拔將近5000米,1065名牧民生活在這2.3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村民們當時最大的期望就是解決好路和水電的問題。因為色務鄉海拔高,基礎設施不完善,冬季經常停電沒水。再加上地廣人稀,離縣城遠,有事去一趟,來回得兩天,實在不方便。
仁卓說,搬到森布日后,孩子上學就在家門口,十分鐘的路程,電燈也是隨按隨亮。更令她欣喜的是,保留原來享受的優惠政策幾年不變,安多老家的牧場牛羊還都在她們家。搬下來時,村民把牛羊集體入了股,由合作社每月安排200名村民輪流到放牧點放牧。對新生活,仁卓很滿意!
但時間長了,仁卓也有些焦慮。孩子住校,她平時不用操心,有些閑﹔丈夫從放牧點回來后,隻干了幾個臨時的工作,現在還待業在家。雖然合作社也有分紅,但那是到年底才分一次,總不能坐吃山空吧?
“今年6月,安置區有公司來辦培訓班,合格后會被錄用。聽到這個消息我很高興,但也有一些擔心,以前都是放牛放羊,不知道能不能學會?”仁卓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報了名。
報了名,了解情況后,仁卓才知道,公司名叫西藏翰林教育服務有限公司,要在森布日建廠生產校服,解決當地群眾的就業問題。在建廠之前,該公司決定先辦培訓班,教縫紉技能,從紅領巾、床單之類的簡單產品做起。
“報了名我心裡也沒底,也不知道能不能完成公司在宣傳時說的讓我們由農牧民到熟練產業工人的轉變。”話是這麼說,但真到了6月10日培訓的時候,仁卓還是打起了十二分精神,機器怎麼操作,針腳怎麼走,仁卓學得很認真。
經過20天左右的學習,仁卓和其他40名同學,迎來了結業考試。但由於縫紉機出了故障,仁卓又沒開口講,產品沒完成,培訓老師認為她還沒學會,就沒給她發結業証書。
直到第二次考試,“補考”的仁卓終於通過了,拿到了屬於她的結業証書。“結業后,我就能被正式聘用,每月固定拿3000元底薪,超額完成還能有提成。”仁卓說,現在還隻能做紅領巾,每天要定額完成150條紅領巾的加工任務,每多完成一條,提成2毛。要是學會做校服,提成就更多了。
“現在家裡暫時沒有其他額外的收入,有了這個工作,家裡人都很開心。”仁卓說,她現在就是家裡的頂梁柱了,對未來充滿信心。
“像3村的才央,我們是一期培訓班的同學,他有一個朋友叫扎西魯姆,20多歲的小姑娘,一條腿殘疾,情緒很低落。才央鼓勵她也報縫紉班。現在,扎西魯姆也打算報班試試。”仁卓說,縫紉技能培訓班給了她們一個用雙手編織未來的機會,所有人都想努力抓住。
西藏翰林教育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蘇龍介紹,他們打算以后將縫紉機免費入戶和投資建廠結合起來,促進更多百姓參與培訓就業,推進農牧民轉變為產業工人,並計劃在未來3年,年產150到200萬套校服,帶動500至1000名當地百姓就業。
再學3個月,仁卓就能學會做校服了。“到時,讓孩子穿上我親手做的校服,系上我做的紅領巾去上學,想想就很期待。”
陽光從培訓班窗口照在仁卓身上,也照亮了搬遷安置戶用辛勤的雙手編織出的新生活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