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位於尼木縣現代農業高新示范園區的“尼車4000”種植基地內,群眾正在修剪車厘子樹。本報記者 黃志武 格桑倫珠 攝
一條條有機基質槽均勻分布,一座座日光溫室拔地而起。走進位於尼木鄉聶玉烏米組的車厘子智能溫室大棚,已是碩果累累,一片片層層疊疊的翠綠中,一個個晶瑩透紅的果子密密匝匝地挂滿枝頭,引得人垂涎欲滴,遠遠看去,猶如一顆顆晶瑩剔透的瑪瑙,煞是喜人——這是雪域高原歷史上結出的首批車厘子。
在這片海拔4200米曾是荒原的沙土地上,尼木縣利用無土栽培種植了各類蔬果,不僅種出了鐵皮石斛,還經航天育種出西紅柿、南瓜、西瓜、甜瓜、黃瓜等,讓曾經的荒灘呈現出了生機盎然的景象。如今,這裡又種植了市民喜愛的車厘子,讓種植業成為當地村民的致富產業。
“以前因為沒有技術,隻能在工地上打零工,收入不穩定還離家遠。現在通過學習車厘子種植技術,每月能有3000元的收入,離家近,心裡也更踏實。”尼木鄉日措村的脫貧戶旦巴熱杰樂呵呵地說。
現在他每天都到大棚裡管護這些車厘子樹,在旦巴熱杰心中,眼前這些車厘子樹,就是一棵棵“搖錢樹”,一個個“金蛋蛋”。
尼木縣在鞏固提升脫貧成效工作中,將車厘子種植建設項目引入現代農業產業發展中,為全縣農業產業調結構轉方式、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拓寬群眾增收渠道建立了示范體系。類似“尼木車厘子”的增收致富之例只是尼木縣脫貧攻堅工作的一個縮影。
數據顯示,2019年尼木縣生產總值9.80億元,比2016年增加3.11億元,增長46.49%,全縣農牧林漁業增加值1.79億元,比2016年增長72.12%,社會消費零售總額0.55億元,比2016年增長34.25%,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71元,比2016年增長41.13%,一般公共財政預算1.77億元,比2016年增長58.04%,“文香故裡”煥發出蓬勃生機。
雅魯藏布江中游,江水奔騰,群山起伏。尼木縣卡如鄉就處於這高山峽谷的狹長地帶中,是拉薩市的西大門,緊鄰“中國最美公路”318國道,是拉薩至日喀則的必經之地。
走進卡如鄉,猶如走進“世外桃源”。“核鄉尋憶”景區的千年核桃樹、卡如大桃採摘園的累累碩果、溫泉驛站的汩汩暖流、老阿媽青稞酒坊的濃濃酒香、游客接待中心的藏家飯菜……讓游客們流連忘返。
這個昔日的郊區山溝溝,人均耕地面積僅為0.65畝,2016年人均收入僅為9450.2元。為切實改變卡如鄉貧窮落后面貌,尼木縣委、縣政府依托北京對口支援資金支持,引入溝域經濟概念,大力發展旅游業和種植養殖業,著力打造桃花鄉、旅游鄉。先后流轉土地349.83畝,引入平谷大桃1萬余株,建成平谷大桃種植基地。
現在,越來越多的游客來到卡如,看桃花、品大桃、吃藏雞、吃牛肉、泡溫泉、體民俗、暢身心。卡如鄉卡如村先后榮獲“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等榮譽稱號。2019年,卡如鄉42戶脫貧戶實現戶均增收13284.31元。
近年來,卡如鄉實現了華麗變身,被打造成集觀光游覽、休閑養生、水果採摘、農家食宿等為一體的鄉村旅游景區,不僅成為當地群眾的“聚寶盆”,更成為廣大游客回憶鄉愁的“故園”和暢享自然的“田園”。
隨著旅游市場的快速繁榮發展,西藏民族傳統手工藝品、特色產品深受國內外游客青睞,不僅在旅游市場日益火爆,許多特色產品更是走出西藏,廣開銷路。傳承千年的西藏非遺產品尼木藏香便是其中之一。
“第一次見到尼木藏香是通過拉北環線旅游時,一支小小的藏香不僅是來自高原的饋贈,更讓我們一行了解到1300多年前,藏香是由藏文創始人吞彌·桑布扎融合大唐香道和藏醫文化創造而成。這樣有文化底蘊的城市通過藏香讓我們更加了解祖國的大好河山,真是不虛此行。”來自上海的游客王先生坦言。
近年來,尼木縣以四產業三園區為抓面。堅持面上布局、統籌推進的思路,重點建設“四產業三園區”。積極按照做好藏香文化,建好藏香手工制作和現代生產兩個中心,打造藏香產品、品牌、市場三個體系的“123”藏香產業發展思路,大力發展藏香產業。2019年,全縣實現藏香產值3898萬元。縣城藏香產業園區於去年8月正式投產以來,生產藏香5.01噸,實現產值156萬元,帶動恩澤居委會30戶搬遷戶實現戶均勞務分紅8600元以上。
同時,大力實施“五年十萬蛋雞工程”,著力構建藏雞種雞孵化、商品雞放養、蛋品雞回收的產業化經營體系,實現規模化經營、鏈條式延伸、產業化發展。2019年建檔立卡貧困戶藏雞標准化養殖基地養殖藏雞6.1萬羽,輻射帶動全縣636戶散養藏雞農牧民家庭增收。
積極打造有機農業基地5550畝,高原種植業航天育種及產業推廣應用基地投入使用,引進並種植航天蔬菜25畝6萬株,種植大桃、車厘子、葡萄等優質水果85畝,直接帶動15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
主動融入“拉北旅游環線”,大力發展國道省道沿線農家樂、農業觀光旅游等項目,“π字型”全域旅游發展格局初步形成,著力打響“文香故裡”人文品牌,推動農業、旅游、文化產業深度融合,助推鄉村振興。2016年以來,全縣“一日游”游客累計達37.12萬人次以上,實現旅游收入1.56億元,更多農牧民群眾吃上了“旅游飯”。
按照“產業帶動、園區驅動、黨建撬動”的思路,堅持把“三園區”建設作為壯大縣域經濟、增強縣級財力的有效載體。總投資6.1億元的尼弘元倉物流園區一期項目,目前已完成總工程量的39%,帶動當地群眾200人以投勞方式參與項目建設,實現增收41.71萬元﹔雇佣當地機械、車輛等實現創收392.6萬元﹔提供駕駛員、保潔等穩定就業崗位2個,實現年人均增收5萬元。項目運營后,圍繞企業發展相關產業鏈,可直接安排約50個就業崗位,人均月收入5000元以上,初期預測上繳稅金4000萬元/年。總投資3.45億元的尼木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已初步建成,目前西藏天潤公司、北京德青源公司已成功入駐。總投資2.2億元的拉薩經開區尼木產業園區基建項目已完成,目前正在通過招商引資、企業合作等方式,積極發展運輸、物流、商貿、電子商務等現代服務產業。
尼木縣以壯大集體經濟帶點,按照“扶持薄弱村、壯大一般村、提升富裕村”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思路,依托鄉村優勢資源,層層組建鄉村合作社,深入推進“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大力發展有特色、可持續、附加值高的優勢產業。從2016年起,建立縣級領導干部包村抓集體經濟機制,縣財政每年預算500萬元幫助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由鄉鎮統籌,對各村申報的項目進行重點幫扶。2016年,全縣11個集體經濟“空殼”村全部清零﹔2017年,所有村實現集體經濟收入突破5萬元的目標﹔2018年,全縣所有村集體經濟均突破10萬元,2019年全縣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195萬元。
人無剛骨,安身不牢。尼木縣始終堅持在黨員干部群眾中提振“三氣”、聚就“三境”,傾力打造“三支隊伍”(縣鄉干部為實干隊伍、村“五支力量”為苦干隊伍、領導班子為巧干隊伍),在黨員干部群眾中喚起了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信心決心,凝聚了共謀發展的強大合力,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和黨中央及區市黨委重大決策部署的生動體現,黨員干部切實用自身的辛苦指數換來了如今群眾的幸福指數,廣大群眾對黨的感情愈加深厚、對民族團結愈加珍視、對美好明天愈加期待,“團結一心跟黨走,幸福生活在招手”的共識越凝越緊,“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情越漲越高,“文香故裡”未來可期。
尼木人民的努力奮斗,也得到了上級黨委的高度贊揚和充分認可。2016年以來,先后榮獲2016年度拉薩市目標績效考核進位三等獎和“十二五”期間淨土健康藏雞產業推進先進縣,2017年度拉薩市目標績效考核進位一等獎,2018年度拉薩市目標績效考核達標獎,西藏自治區“2019年全區脫貧攻堅組織創新獎”和2019年度拉薩市目標績效爭先進位考核“爭先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