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塘草原譜華章

2020年07月01日10:43  來源:西藏日報
 
原標題:羌塘草原譜華章

  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那曲市雙湖縣結合純牧業縣的優勢,積極探索牧業產業轉型升級之路,提出“公司+專合組織+牧戶”的集團式合作組織思路,幫助群眾改變“單打獨斗”思想觀念,提升集體經濟發展意識,增強自我脫貧的積極性、主動性,為牧民群眾長期穩定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在羌塘草原深處譜寫精彩華章。

  雙湖縣作為純牧業縣,海拔高、氣候差,資源匱乏、基礎薄弱,群眾受教育程度偏低、市場經濟觀念淡薄、自主脫貧意識欠缺,除嘎措鄉、措折羅瑪鎮8村及部分牧民自主組建合作社外,其他牧民基本以自食保障為主,小規模經營畜產品維持日常生活,甚至存在以物換物的生產生活模式,嚴重阻礙了牧區的發展,並對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帶來了制約。針對存在的短板和薄弱環節,雙湖縣委、縣政府及各行業部門主要領導帶著課題,持續深入鄉鎮、村、牧戶實地調研,與群眾面對面交流,聽取群眾意願,積極探索破解牧業發展瓶頸的思路辦法,並召開縣委常委會、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會議、四大班子聯席會議,縣、鄉、村三級干部群眾座談會等專題會議討論研究,分析傳統牧業轉型升級的必要性、緊迫性,最終確定“一主三輔”的產業發展模式。為破解牧業產業發展瓶頸,提升集體經濟發展意識,增強自我脫貧的積極性、主動性,推行嘎措鄉的合作社模式,提出組建以勞力、牲畜、草場為元素入股的“一鄉一社,一村一合”集團式合作組織思路。

  在組建“一鄉一社,一村一合”前期,大部分牧民群眾參與積極性不高,縣委、縣政府下定“群眾不富、寢食難安”的決心,組派10余批次以縣級干部帶隊的工作組深入鄉村戶召開村民大會動員,堅持把“要我脫貧”向“我要脫貧”的轉變作為組建集團式合作組織的切入點,全方位多方面開展政策宣傳,引導群眾從單一的粗放型游牧生產方式向多元化、集體化、科學化的良性循環轉變。通過多方面努力,最終於2017年底組建了以科學化畜牧業為主導,以群眾持續穩定增收為目標的7個“一鄉一社”31個“一村一合”。目前共2569戶12970人參加參合,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092戶4380人參合,參合率達100%,其他牧戶參合率達97%以上,牲畜入股41.1305萬頭(隻)、草場入股11764.437萬畝、勞動力入股5046人、資金入股781.63萬元,7個鄉鎮“一鄉一社”注冊資金6381萬元,31個村級合作組織注冊資金2.2億元。

  同時,最大限度整合縣級資金助推合作組織發展。在上級劃撥“一鄉一社”300萬元啟動資金的基礎上,加強縣級配套資金350萬元,為“一鄉一社”的組建奠定了堅實的資金基礎。將市脫貧攻堅指揮部下達的第一批以獎代補“一村一合”啟動資金(2018年強基惠民資金)620萬元下達給各鄉鎮,按每村20萬元的啟動資金進行分配,並向市脫貧攻堅指揮部申請每村30萬元的獎補資金。同時,整合強基惠民結余資金176.19萬元,用於“一村一合”項目建設,切實為合作組織建設注入強大動力﹔以獎代補形式將2017年、2018年脫貧成效考核獎勵資金350萬元用於“一鄉一社”“一村一合”牧業發展,縣級整合涉農資金826.7萬元用於扶持人均未達到35隻綿羊單位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進一步提高貧困戶在合作組織中的牲畜股份,平衡富裕戶和貧困戶的差距。

  為進一步加強合作組織管理運營規范化、制度化,依托縣、鄉、村三級管理,制定出台了《關於促進牧業合作組織發展的實施意見》等相關政策。管理上從牧業發展長遠出發,以緩解草畜矛盾為切入點、牲畜由村集體統一放養﹔以勞力就業為導向,所有勞力由村集體統一安排﹔以生態保護為出發點,草場流轉統一管理、明確冬夏放牧點及“修牧、輪牧、禁牧”草場的科學合理規劃及使用,將原有國家投入的村級項目資產做好登記造冊、折股量化到合作組織每名社員的人頭上,從根源上防治國家投入項目后續管理不到位、效益發揮不足等問題。經營上採取畜產品統一購銷、經營收入統一分配、無勞力和孤寡老人統一供養、在校生統一計分等運作模式。同時,統籌安排項目建設,在條件和資質允許范圍內,單項投資不超過200萬的項目議標給“一鄉一社”“一村一合”等本地農牧民施工隊,最大限度創造就業機會、增加群眾收入,為合作組織發展壯大搭建良好的平台。

(責編:廉夢歌、柴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