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興海縣安多民俗文化村:“搬”出來的幸福生活

楊眉笑

2020年07月01日10:35  來源:中國西藏網
 
原標題:青海興海縣安多民俗文化村:“搬”出來的幸福生活

  圖為易地扶貧搬遷點“安多民俗文化村”攝影:楊眉笑

   “現在我們住上了新房子,家裡的電器等生活設施也一應俱全。你們看看外面這麼冷,屋子裡有電熱炕,暖和得很呢!”當記者冒著毛毛細雨,來到位於青藏高原東部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興海縣“安多民俗文化村”時,村主任楊宗泰熱情地把大家招呼進了他家的新房子,給大家送上了一壺熱氣騰騰的酥油茶。

  地處“三江源”國家自然保護核心區的興海縣,取“振興青海”之意而命名。藏族佔總人口77.89%的興海縣,是一個以牧為主、農牧結合的縣,多數地區山大溝深,各項基礎設施建設非常薄弱,自然條件艱苦,各項社會福利設施幾乎處於空白。

  據興海縣扶貧局局長梁宗孝介紹,為切實改變“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現狀,確保貧困群眾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興海縣堅持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重頭戲”,通過整合各類資源、籌措各項資金,齊心合力打造了“興海縣安多民俗文化村”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記者在村口看到,干淨的道路、豐富多彩的文化牆、整齊劃一的新居,到處都是新生活的氣息。不僅如此,村口處還蓋起了幾棟民族特色的小高樓作為商鋪,本村村民使用第一年,租金全免。

  圖為村主任楊宗泰接受記者採訪 攝影:楊眉笑

  作為村主任的楊宗泰,也是村子裡最先脫貧的“脫貧光榮戶”。現年43歲的他有3個孩子,這個5口之家由於隻有3頭牦牛,又缺乏其他的經濟來源和謀生技能,一度被列入了建檔立卡貧困戶。2017年,在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的政策扶持下,當過兵、有一定文化水平的楊宗泰意識到這是發家致富、脫貧摘帽的最好機會,率先帶領著同屬於原村寨的23戶貧困戶來到了60公裡外的搬遷集中安置點:安多民俗文化村。

  圖為2018年,楊宗泰一家被評為“脫貧光榮戶” 攝影:楊眉笑

  楊宗泰一家剛到這裡,就分到了將近100平米的大房子,可以把全家都安頓好。隨著項目的不斷深入,在這個新建的民俗文化村,衛生院、警務站等各項生活配套設施逐漸齊全,政府還給搬遷到此地的貧困戶們安排了500多個公益性崗位,楊宗泰自己也當上了村裡的管理員,一個月能有1800多元的收入。同時他利用低息貸款購買了40余頭牦牛,妻子、孩子在放牧的同時,也能在文化村裡謀得一份公益性崗位,2018年楊宗泰一家年收入達到了4萬多元,僅用時一年就光榮脫貧。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記者了解到,為了保証搬出來的群眾能“穩得住”,不再返貧,興海縣通過發展產業、光伏扶貧,村集體經濟發展等多種手段,實現建檔立卡貧困群眾持續增收。縣委縣政府積極與縣藏醫院協調,計劃在縣城集中安置點3公裡處打造藏藥材種植基地,投入資金600余萬元,通過承包藥材種類片區、吸納建檔立卡勞動力就業等方式,帶動搬遷群眾穩定就業,切實提高經濟收入。

  圖為易地搬遷戶房屋對比照 攝影:楊眉笑

  “曾經有很多牧民為了孩子上學,舉家在縣城租房子住,生活負擔很大。”梁宗孝動情地說,搬到興海縣安多民俗文化村后,學生們上學難的問題得到了解決,未來村內還會修建一所幼兒園。2017年以來,該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項目已解決了興海縣853戶農牧民群眾的住房問題,改善了搬遷農牧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並為其子女入學、看病就醫等享受與城鎮居民均等基本公共服務創造了良好條件。

  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現在搬得出的問題基本解決了,下一步的重點是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興海縣所實施的易地扶貧搬遷項目,通過均衡農牧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拓寬了農牧民的增收渠道,利用在集中安置點提供大量公益性崗位進行群眾增收,也減少了因放牧對天然草場的破壞。截至目前,共有附近多個貧困村的3400余名建檔立卡貧困戶搬到了安多民俗文化村,定居點水、電、路、醫療、教育等公共設施不斷完善,醫療保險等基層服務體系不斷健全,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經濟、社會面貌不斷改變,有力地推動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責編:廉夢歌、柴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