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西藏频道

西藏大学:七秩芳华 立德树人

 琼达卓嘎 徐驭尧 次仁罗布
2021年10月18日12:04 | 来源:人民网-西藏频道
小字号

       

       2021年10月16日,西藏大学迎来了办学7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伊始,人民解放军进藏部队为做好群众工作、培养懂藏文的干部,于1951年11月举办藏文干部训练班,在非常特殊的社会环境和艰苦的自然条件下,从帐篷学校起步,开启了西藏大学建设发展的历史长河。

       雪山之巅、高原学府;峥嵘岁月,七秩芳华。办学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大学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教育部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内地兄弟高校的无私援助下,坚持“特色立校、质量兴校、人才强校、开放办学、持续发展”的办学思路,探索走出了一条在极具特殊性的高原民族地区兴办现代高等教育的路子,培养了一大批“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部区合建高校,为加快西藏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了积极贡献。

       学科竞争实力稳步提升

       近年来,西藏大学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西藏大学学科建设等有关工作意见》、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大力实施“211工程”重点大学建设、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重点学科建设等一系列项目,形成以“弘扬民族文化、引领高原科学、培养高端人才、服务西藏建设”的一流学科发展思路,聚焦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凝练出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特色明显、相互关联密切、具有发展潜力的多个学科。

       西藏大学校长金永兵介绍,学校以学科建设夯实发展基础,整合发展资源,引领发展方向,不断优化学科结构,突出学科建设重点,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打造更多学科高峰,带动学校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在现有的基础上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形成生态学作为我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学科,下设高原科学与技术和高原民族优秀文化2个研究领域,从“海拔”和“时间”两个维度探究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学校坚持“扶强”、“扶优”、“扶特”,并逐步通过优势特色学科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实现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

       据介绍,目前西藏大学现有生态学、中国语言文学(藏语言文学)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4个自治区级重点学科,2017年生态学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

       在构建合理学科体系的基础上,该校加强实验室、观测站等学科基地的建设工作。为两大学科领域分别建成高原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和民族优秀文化研究中心两栋大楼。另外,分别建成“一站一库三中心”“一院一馆一库一基地”两大学科领域共性学科平台。在2019年获批的波密地质灾害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那曲生态环境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21年获批的西藏那曲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基础上构建了由8个野外观测站共同组成的“第三极”空天地一体化野外科学观测综合平台,掌握核心资源,提升科研话语权,为一流学科进一步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平台基础。

       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

       围绕“打造一流专业、一流课程,汇聚一流师资队伍,培养一流创新人才,产出一流教学成果”的建设目标,西藏大学积极构建本科专业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探索出一条符合学校和西藏实际的一流本科教育的实践路径。学校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获批建设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大力推进专业建设,自治区专业培育点4个,立项建设校级一流专业9个。新增了生态学、学前教育、口腔医学、舞蹈表演、翻译、税收学6个本科专业,当前,学校本科专业总数53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自治区特色专业5个),涵盖10个学科门类。制定了《西藏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意见》,对专任教师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培训,立项建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示范课程和“课程思政”教改项目,在教学评价体系改革中增加了“课程思政”评价指标,引导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落实就业创业“一把手工程”,出台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意见,扎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年均就业率达到90%以上,毕业生品行能力得到用人单位广泛好评,成功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大力发展成人继续教育,先后挂牌“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国家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西藏自治区干部教育培训中心”,与国家开放大学共建西藏分部协议成功签订,远程教育平台实现转型升级,累计培养成人生1.5万人,构建了惠及全民的终身教育体系。

       服务西藏地方更加主动

       按照“瞄准大需求、组建大团队、建设大平台、争取大项目、多出大成果”的科研工作思路,学校统筹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一流师资等资源,在打造重大人文社科平台、重大自然科学平台、重大智库平台上持续发力,在原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发改委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和自治区共建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重要科研平台的基础上,建设了珠峰国际高原科学野外观测及医疗救护站、西藏麦地卡国家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高原重大基础设施与环境实时在线安全监测中心、青藏高原特殊人群遗传资源库、极端环境微生物种质资源库,打造地球“第三极”空天地一体化野外观测科研平台等一批高水平科研平台,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仅“十三五”期间,学校就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5项、冷门绝学国别史研究专项2项、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重点项目1项;获批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3项、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3项;获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国际级和省部级优秀科学成果奖励达25项;发表CSSCI及中文核心论文486篇、SCI论文109篇、EI论文23篇,出版专著56部。积极建设以《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龙头的学术期刊集群。目前,《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藏大学学报》(藏文版)《高原科学研究》三大学术期刊均进入国家级核心期刊序列,成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对外交流的重要载体。

       办校70年以来,西藏大学已探索出一条在特殊高原边疆民族地区兴办现代高等教育的成功之路,累计培养8万余名各级各类专门人才,为我国西藏和西南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智力支撑,成为西藏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高层次决策咨询和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对外开放与交流的重要窗口。

(责编:旦增卓色、吴雨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