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西藏頻道

拉薩河畔 箏奇斗艷

央金卓瑪
2021年09月15日12:01 | 來源:中國西藏新聞網—西藏商報
小字號

  每年的八月至十月,拉薩上空五顏六色的風箏就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放風箏似乎也成為了人們入秋時的一個重要儀式。人們約定俗成地來到拉薩河畔,享受放風箏、斗風箏的樂趣。從遠處眺望,陽光下,河水波光粼粼,天空中顏色鮮艷的各類藏式風箏迎風起舞。

  近日,記者來到位於江蘇實驗中學附近的拉薩河畔,這裡聚集著不少賣風箏的小攤,旁邊也有很多放風箏的人。風箏在拉薩稱為“洽皮”,而在日喀則被稱為“秀洽”。西藏風箏最大的特色在於“斗風箏”,勝負取決於風箏絞線的質量和風箏愛好者的放飛技巧。

  從傳統的制作工藝來講,藏式風箏由風箏的主體、細線、輪軸線三大部分組成。風箏主體都是左右長、上下短的菱形,中軸上一根細竹緊貼在紙面上撐起上下,然后橫上一根弓形細竹支撐左右兩邊,風箏上大多提前繪制好了圖案。雖然制作工藝看似簡單,但是竹子的粗細、長短,紙張的裁剪都有其中的門道,如果把握不好的話,即便是制作出來了,也可能飛不起來。

  藏式風箏上繪制的圖案大多以其形態命名,最常見的圖案有“加沃(大胡子)”“邦典(藏式圍裙)”“米洛(瞪眼)”“其瓦(呲牙)”“古瑪/古那(紅頭/黑頭)”“噶扎(純白色)”等。

  風箏線在藏語中稱為“固巴”,是斗風箏過程中重要的“武器”。制作風箏線的過程中有一道特殊的工序即上“那”。“那”是一種特制的涂料,主要成分包括玻璃碎粉、糌粑、白糖和雞蛋等,將“那”加熱至漿糊狀,等冷卻后,將“那”放在手心,將風箏線從指間穿過,使之黏上粗細不等的“那”。

  線軸藏語稱為“闊羅”,是用幾根小圓木和兩個等圓的木板制成,像車輪,有軸心和軸杆,線就繞在輪軸上。線軸有大小之分,可根據自己的年齡大小、手掌大小、風箏大小等因素來選擇。

  每年秋日,人們聚集在拉薩河畔,享受斗風箏帶來的各種樂趣。除了放風箏外,撿風箏也是很開心的事,被割斷線的風箏,誰撿到就歸誰。因此,一些孩子看到天上飄落下來的風箏便趕緊跑過去撿,有時大人也會參與其中,好不熱鬧,直至傍晚時分人們才依依不舍地漸漸散去。

(責編:旦增卓色、吳雨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