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西藏頻道

發現,為了更好保護(共建萬物和諧的美麗家園·特別策劃)

2021年09月14日09:5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編者按:今年10月,《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將在雲南昆明舉行。近年來,我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所開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

  生物多樣性保護離不開科技的保障與助力,這其中,物種識別工作的開展具有重要作用——發現新物種,不僅能增加對生物多樣性的認識,更能進一步厘清物種的分布范圍、生境狀況,從而更有針對性地採取保護舉措。

  從深山到深海、從動物到植物,新物種是如何被發現、鑒定的?本版推出“共建萬物和諧的美麗家園·特別策劃”,講述新物種發現背后的故事,走近那些為保護生物多樣性而努力“找尋”的人們。

  

  “歸根結底是為更科學保護”

  本報記者  楊文明

  “師兄,這個薄唇蕨感覺跟以前的不一樣。”2019年,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博士張良和師弟梁振龍前往雲南金平分水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蕨類植物調查。一種不到20厘米的小型蕨類植物引起了兩人的注意。

  長期的野外調查,練就了張良識別蕨類植物物種的“火眼金睛”。大多數蕨類植物,他掃一眼就能大概確定其科屬、是否為疑似新種。“看葉形和孢子囊群等特征,肯定是水龍骨科薄唇蕨屬,但跟以前發現的薄唇蕨屬植物又有明顯不同,初步判定為疑似新種。”張良解釋道,大多數薄唇蕨屬植物都超過20厘米、裂片在3對以上,可該物種的植株卻不到20厘米、裂片為1—2對。

  拍攝照片、制作標本、收集實驗材料后,張良和梁振龍決定對這一疑似新種進行基因測序。通過比對薄唇蕨屬近緣物種的基因序列,張良快速、准確地判定所採集的標本是新物種,還根據其形態特點將其命名為纖細薄唇蕨。

  “通過對DNA數據的解讀,我們能確定纖細薄唇蕨和哪些物種有最近的共同‘祖先’,並進一步厘清它和其他薄唇蕨屬物種之間的親緣關系。”張良表示,上世紀90年代以來,分子系統學的興起給分類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張良說,“科研人員從事野外調查、採集標本等,對不同類群植物開展親緣關系研究,歸根結底是為更科學保護、利用這些物種提供依據。雲南物種豐富,對於專業研究者來說,在這裡開展蕨類多樣性研究得天獨厚。”

  

  “種類確定要經過多種分析”

  本報記者  徐馭堯

  2018年5月的一天,經過在西藏自治區山南市錯那縣崇山峻嶺間反復尋找,西藏自治區高原生物研究所昆虫室考察團隊終於在一片與雪山、森林相鄰的開闊地,採集到足夠的昆虫樣本。

  從天色剛黑到凌晨四五點,在捕獲了上百隻昆虫后,研究人員才把設備收起、裝車,返回住處進一步研究。研究所副研究員達娃告訴記者,“捕獲的昆虫大多要及時做成標本,特別是其中形態不熟悉的,我們還要一一鑒定。”

  “這個沒見過吧?”臨時駐地裡,工作人員開始歸類整理當天採集的標本,一名工作人員的話吸引大家圍了上來,仔細打量一個盒子中的蛾類。大家懷疑這是新的物種,但也不敢輕易下結論。

  之后,研究人員把標本寄到華南農業大學進行鑒定。很快,實驗室傳來好消息——“這是缺口青尺蛾屬的一個新種!”不久后,西藏自治區高原生物研究所和華南農業大學合作發表論文,宣告新物種“西藏缺口青尺蛾”被發現。

  “昆虫種類的確定比較困難,種類確定要經過多種分析。因為昆虫種類多,很難憑借形態鑒定確定其物種屬性,還需進行解剖對照分析,有的還要進一步進行分子分析。”達娃解釋道。

  這也是近年來在西藏發現的一系列昆虫新種中的一種。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的支持下,青藏高原地區更多昆虫新物種將會被發現。

  “此前,科學家對青藏高原的昆虫調查、研究還不多。”達娃介紹,“像西藏缺口青尺蛾這樣的蛾類,其種群穩定對生態平衡很重要,對高原生物多樣性也有重要意義。”

  

  “命名靈感來自該物種特殊生活習性”

  本報記者  竇瀚洋

  在權威海洋生物學數據庫《世界海洋生物目錄》發布的2020年度“十大海洋新物種”名單中,由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科學家團隊發表的深海海星新物種成功入選。這個新物種,有個形象的中文名——“派大星”背板海星。

  “派大星”背板海星通體呈粉橙色,有7隻細長的腕,外觀與動畫角色“派大星”相差甚遠。那它為什麼會被叫作“派大星”?該物種的命名者、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與上海交通大學聯合培養的博士研究生張睿妍介紹:“‘派大星’背板海星所屬的項鏈海星目分布於深海,外表與大家印象中的海星區別較大。取名‘派大星’,命名靈感來自該物種特殊生活習性——與深海海綿動物生活在一起,從而獲得更多食物,有點像動畫片中的派大星和海綿寶寶。”

  其實,“派大星”背板海星的發現過程頗為曲折。張睿妍說,早在2013年國內科研人員就曾經採集到過樣本,“但不是所有標本採集后都能立刻得到鑒定。現在從事海洋生物分類學的人才有限,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樣品館中總有大批樣品等著人們來研究鑒定。”

  “我們的研究團隊通過提取‘派大星’背板海星基因片段,並在全球生物序列數據庫中進行比對,確認其屬於項鏈海星目。又通過體視顯微鏡分析其形態構造,加之文獻、照片對比,發現它屬於項鏈海星科背板海星屬,再通過它與該屬下目前發現的唯一物種‘巴拿馬背板海星’存在明顯差異推斷,這可能是新物種。”張睿妍說。

  

  延伸閱讀

  ●新物種是如何被鑒定的

  新物種的鑒定需要嚴格而規范的研究過程。

  首先根據標本的外部形態特征,依據成熟可靠的分類檢索表,初步確定該標本所屬的生物類群﹔其次, 以屬或者亞屬等為單元,進一步根據形態特征、生物學特性等信息,並與該單元已知物種進行對比分析﹔同時,可以基於分子數據對基於形態特征的鑒定結果進行驗証。如果能找出標本與這些已知物種在形態、遺傳信息方面的重要差別,則可最終確定該標本所屬物種作為新種的分類地位。

  ●新物種是怎樣被命名的

  新物種的命名要嚴格按照《國際動物命名法規》和《國際植物命名法規》來執行。

  每個物種隻能有一個合法的拉丁學名。新物種的名稱,也就是物種的拉丁學名採取“雙名法”(屬名+種本名,同時加定名人和定名年代),屬名和種本名可以根據它們的形態特征、標本採集地、標本採集人等來命名。

  ●新物種主要分布於哪些地區,主要由哪些學者發表

  我國新物種主要由從事生物分類學研究的學者發表。相關研究者需要在全面掌握生物學以及生物分類學相關知識,並對所研究類群有了深入研究后,才能科學地發現並發表新物種。

  發表新物種所依據的模式標本的分布地區,一般多數在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極端與特殊環境等。在我國,青藏高原、西南山地等熱點地區,以及深海的熱液或冷泉等都是新物種發現的重要地區。

  

  本版策劃:陳  娟  程  晨  

  版式設計:沈亦伶

  資料整理:喬格俠  陳 軍  紀力強 吳月輝


  《 人民日報 》( 2021年09月14日 13 版)

(責編:次仁羅布、吳雨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