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西藏频道

让传统技艺焕发时代光彩

汪纯
2022年10月21日08:56 | 来源:西藏日报
小字号

  背景资料:

  1998年,由于贫困与生活的压力,家住日喀则市谢通门县的顿珠开始把精力转移到制作皮具上,以赚到更多的现金。

  2004年,顿珠年仅16岁的孙子旦真开始学习制作皮具,打算将这门传统工艺传承下去。

  2008年,旦真开始制作一些老一辈不曾做过的皮制产品。

  后来,旦真改变家庭作坊的经营模式,成立了谢通门县曲奴民族手工艺皮具加工专业合作社,聘请村里的贫困人员和残疾人当工人,教他们制皮技术,并按月发工资,工人们的年人均收入在3万元左右。

  “未来,我打算申请‘曲奴’(藏语意为“河西”)皮具商标专利,并在县城和其他地方开辟销售点。同时,我还想让更多人把制皮工艺传承下去,并不断改进和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脚步。”旦真满心期待地说。

  2012年,在素有“皮具之乡”美誉的日喀则市谢通门县,24岁的旦真在家乡卡嘎镇曲奴村一座废弃小学里创办了曲奴民族手工艺皮具加工专业合作社。那会儿,接受记者采访时,他憧憬地谈及自己的梦想:“未来几年,我打算改建厂房、提升生产能力、开辟销售点。我还想让更多的人有一技在手,走上致富路。”

  十年来,旦真乘着政策的东风展翅高飞,在“双创”大潮中破浪前行,让传统皮具制作技艺焕发出全新光彩。

  2022年,记者再次采访旦真时,他正和77岁的爷爷顿珠筹划对县城厂房进行第二次改扩建。之前,顿珠对于花费上千万元盖厂房极力反对。对于顿珠来说,这门从旦真祖爷爷那一辈传下来补贴家用的家传工艺,究竟有什么样的“钱”景,他心里实在没底。

  但短短十年,顿珠亲眼看到合作社利润从20多万元跃升为200多万元,皮具品种从50多种增加到317种,产品销售渠道从小山沟拓展到全区乃至全国,曲奴皮具制作技艺也成为日喀则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曾经做得最多的皮具是骑马用具,如今,家家户户开上了汽车,最畅销的皮具变成了车饰。”顿珠感慨道。

  合作社于2017年被评为日喀则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20年被评为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在合作社的带动下,乡亲们的小康生活也越过越红火。如今,有18名员工在合作社实现稳定就业,每人每年创收6万余元,其中包括8名建档立卡户、4名残疾人。十年间,合作社先后有12名员工走上了创业路,当起了老板,开设了皮具店、合作社,又带动了更多人嵌入皮具产业链,共享发展红利。

  “感谢党和政府,感谢这个好时代!”谈到党的二十大,旦真豪情满怀地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振奋人心,我对未来充满期待。等新厂房建好了,我们要买更多现代化设备,同时建立非遗博物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责编:旦增卓色、吴雨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