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西藏频道

在地球之巅科考 探寻绿色发展的长远之路

2022年05月23日11:39 | 来源:中国西藏网
小字号

  2022年5月4日中午,“巅峰使命”——珠峰极高海拔地区综合科学考察研究13名科考队员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这是我国珠峰科考首次突破8000米以上海拔高度,在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不断创造历史的5月

  图为珠峰(资料图 摄影:张世军)

  “巅峰使命”所创造的历史,是5月的珠峰所见证的高光时刻之一。

  1960年5月25日,3名中国登山队队员——王富洲、贡布、屈银华,成功从北坡登顶、将五星红旗插上珠峰,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登顶珠峰,并创造了人类历史上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的伟大壮举。

  1975年5月27日,我国9名登山队员登顶珠峰,并首次测得珠峰岩面高度。

  2008年5月8日,中国健儿带着北京奥运会火炬登顶珠峰,奥运圣火和奥运五环旗首次在珠峰峰顶展示。

  2020年5月27日,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应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多种高精度测量仪器,首次在珠峰峰顶开展重力测量。

  ……

  为什么围绕珠峰展开的这一系列重大活动都发生在5月呢?据气象专家介绍,影响珠峰冲顶测量窗口期的探空气象因素,主要为海拔6000米至9000米不同高度的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等,特别是风对冲顶的影响更大。而5月,则是珠峰地区雨季和风季过渡的时间,气候相对平和,更有利于各项工作的开展。

  不仅仅是登顶

  登顶采样,执行梯度气象站架设、顶峰浅冰芯钻取和顶峰雷达测厚……这些都只是此次“巅峰使命”的一部分。

  为冰川做“体检”,完成污染物监测、东绒布冰川和冰湖变化监测、河流湖泊温室气体通量监测等科考工作;

  首次在珠峰地区观测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结合大气反演模型和遥感数据,探讨青藏高原碳汇的现状;

  追踪在海拔5200米、5800米、6350米、8848米这4个高度活动的人群,开展高海拔缺氧的人体健康效应等科学问题研究;

  ……

  图为远望珠峰(资料图 摄影:蒋柏华)

  5支科考分队,下设16个科考小组,270余名科考队员;冰川雷达测厚仪、3D激光扫描仪、无人机、极高海拔气象站、微波辐射计、浮空艇……此次“巅峰使命”珠峰科考,是2017年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启动5年以来,学科覆盖面最广、参加科考队员最多、采用仪器设备最先进的综合性科考活动。

  如此大规模的科考活动,为了什么?

  探秘地球之巅

  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86米,身姿挺拔、容颜秀美,是世界最高峰。她位于中国与尼泊尔边界上,北坡以及峰顶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南坡则在尼泊尔境内。

  图为远眺珠峰(资料图 摄影:赵耀)

  珠峰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她世界第一的名号和卓然超群的外在。

  珠峰所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核心部分更超过5000米,被称为“地球第三极”,有冰川、山脉、湿地、草原、森林、湖泊和河流等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亚洲很多河流都发源于此,因此也被称作“亚洲水塔”。

  以珠峰为核心的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94年,总面积33819平方公里。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极为丰富,是我国珍稀保护物种最多的生物资源宝库之一,也是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研究的焦点与热点区域。

  而对于科考工作来说,登顶不是为了征服,而是为了了解。正如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队队长、现场总指挥、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檀栋所说,应用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围绕西风-季风协同作用、亚洲水塔变化、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人类活动等重大科学问题,协同考察研究珠峰地区六大圈层的垂直变化特征和相互作用机理,揭秘气候变暖背景下珠峰极高海拔区环境变化规律、温室气体浓度变化特征及生态系统碳汇功能、人类对极端环境的适应特征,实现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新突破,提出珠峰自然保护创新科学方案,服务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和第三极环境保护及绿色发展。

  无论是登山还是科考,能登顶珠峰的人毕竟是少数,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这座似乎远在天边的“神女峰”,可望而不可即。但是通过科考,却可以让研究成果可见可感,应用到更广阔的领域,惠及我们这座星球上更多的人。

  日益发达的技术手段、不断细化的研究领域,在几代科考人励精图治、接续奋斗、探索钻研下,地球之巅的故事在慢慢展开。在这背后,是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绿色发展的长远之路。(杨月云)

(责编:旦增卓色、吴雨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