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西藏频道

羌塘草原上的“橙色”风景线

——记那曲市安多县消防救援大队指战员

2021年08月26日17:08 | 来源:人民网-西藏频道
小字号

有这样一群人,在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日夜坚守;在年均零下3摄氏度的藏北高原与冰火相伴;在辽阔的羌塘草原绘就着一抹铿锵的橙色……他们就是守护着西藏“北大门”,用使命丈量人生高度的安多县消防救援大队的指战员。

低氧,是他们甘于奉献的“试金石”

安多县消防救援大队驻地海拔4850米,是目前全国进驻海拔最高的消防救援队站,空气中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40%左右,嘴唇发乌、脸上发黑、皮肤皲裂是大队指战员外表特征的真实写照。

2005年10月,大队成立了西藏消防队伍第一个凿冰取水、福泽民众的“凿冰班”。每年的9月至第二年的5月,“凿冰班”都要顶着平均气温零下30度的严寒,用镐头、铁锹在40至60公分厚的冰面上凿冰,为消防车补充水源,为附近群众采集生活用水。一挥一击中,指战员们厚厚的防寒帽很快就会被汗水泡湿,心跳如大锤击鼓,双手会很快麻木失去知觉,甚至有时连思维都会因为缺氧而暂时“停滞”。来之不易的水,不仅是服务百姓的“甘露”,更是守护平安的“救命之水”。多年来,“凿冰班”累计为群众义务送水800余次,送水量达5000余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凿冰班”不再“名副其实”,但凿冰精神持久弥新。在西藏惠民工程的政策倾斜下,安多县积极推进市政、给排水、供暖三项工程建设,2018年底全县完成给排水工程,群众和消防车用水不再依赖“凿冰班”一镐一锹的取水,凿冰取水也演变成了大队指战员的庄严入队仪式,斗严寒、战风雪的“凿冰精神”蕴含着指战员“守护平安,服务人民”的誓言和承诺。

高寒,是他们激发意志的“强心针”

今年4月的一个深夜,青藏线唐古拉段一辆半挂车侧翻,驾驶员被卡在严重变形的车头,身体多处骨折,意识模糊,随时有生命危险。

凌晨2点,大队赶到现场。班长徐有新立即冲到驾驶员身边,因无法将驾驶员身体全部移出车子,便弓着背扛着卡在半空不断呻吟的驾驶员,一边指挥着大家开展营救,当时气温在零下40度,就这样过了近2小时,驾驶员被成功救出,但徐有新“僵硬”身体却“固定”在了原地,冰凉的手脚,早已不听他的使唤。随即战友们拿来大衣裹在他身上,合力把他抬上开着空调的抢险车,为他按摩恢复身体知觉。

这样披星戴月的抢险救援,在安多大队扎根了10年的徐有新和他的战友经历了上百次。他们用热血青春奉献消防,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狂风,是他们艰苦奋斗的“交响曲”

风,与安多相伴而生。气象记录显示,安多县最大风速可达到每秒38米,相当于13级飓风,年均大风天数100多天。

在大风中,安多县消防救援大队既要保护1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数万人的消防安全,更要守护好青藏铁路、青藏公路和安狮公路三条重要交通线以及格拉输油管道、格拉电网、兰西拉光缆三条生命线工程。

为此,安多县消防救援大队组建了“马背上的消防队”,指战员坚持顶风定期巡查,走遍所有乡镇村落,耐心地向群众讲解消防安全知识,发放消防安全宣传手册,督促村“两委”认真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培养建立了那曲首支农牧民志愿消防队,先后试点推广建立了20个农牧民志愿消防队……建队16年来,一代代安多消防人用双脚丈量安多县的每一块土地,检查单位上万家,排查火灾隐患上千处,全县未发生一起重特大火灾和火灾亡人事故。

2020年10月,位于109国道唐古拉液化气站旁一处存有废品的独栋建筑发生火灾,由于存有的废弃报纸数量多,火势迅速进入猛烈燃烧阶段。

火借风势、风助火势,烈焰正一点点向液化气站逼近。全体指战员没有片刻犹豫,直面滔天火浪,从正面与“火魔”硬刚,一场“阻击战”当即铺开。浓烟肆虐、热浪滚滚,火焰灼烧着消防员黝黑脸庞,经过三小时的激烈战斗,最终大火被成功扑灭,全体参战消防员早已裹上了一身“冰盔”。

16年来,安多县消防救援大队先后被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西藏军区评为“拥政爱民模范单位”,被公安部评为“全国优秀公安基层单位”……荣获各类荣誉共计35项。

全体指战员在“带着亲情团结战友、带着真情服务人民、带着热情苦干担当”的安多消防精神引领下,甘于寂寞、攻坚克难、无私奉献,用平凡书写大爱,用坚韧铸就忠诚,在羌塘草原绘就了一道靓丽的“橙色”风景线。(那曲市消防救援支队供稿)

(责编:次仁罗布、吴雨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