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西曲登,年轻活力的藏戏第一村
“咚咚咚……喳喳喳……唉哈哈哈哈……”黄面白发的面具形象,咿咿呀呀的唱腔曲调,构成了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雅砻扎西雪巴藏戏的经典元素。
传说,明代著名建筑师、藏戏的开山鼻祖唐东杰布为了给西藏建桥,组建藏戏班子四处募集资金,途中来到现在的西藏山南市乃东区昌珠镇扎西曲登社区,在此排练了一种新的藏戏表演方式。这便是最初的雅砻扎西雪巴藏戏,扎西曲登社区也因此被称为“藏戏第一村”。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随着雅砻扎西雪巴藏戏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该社区将这一古老文化和民宿旅游相融合,走出了民宿“牵手”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黄面白发,怡然自乐
面具盖住了演出者的表情,却能从说唱歌词、舞蹈动作中感受到整个故事的发展,让观众聚精会神地聆听……这就是戴着黄色面具表演的雅砻扎西雪巴藏戏。由于其历史悠久,在藏戏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每年拉萨雪顿节的首演节目。
扎西曲登社区在进行雅砻扎西雪巴藏戏表演。 中新网左宇坤 摄
传说中,唐东杰布为造桥,天天在渡口烧炭打铁,累得胸口发黑脸色蜡黄,于是演出时就用黄面具表达对唐东杰布的敬仰。看似简单的黄色面具,其实是用纯正的山羊皮做的,羊皮正面一层一层缝制,要缝制12层布。最外面缝上黄色氆氇,极为精致。
在扎西曲登社区,路旁的路灯灯柱中间、街头巷尾的墙壁之上,随处可见的黄色面具上微微扬起的嘴角,像是欢迎到社区来的客人。而村中尤为惹人注意的,是写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雅砻扎西雪巴藏戏传习基地”几个大字的大楼,每天这里都会有本地村民演员带来的原汁原味的藏戏表演。
社区居民委员会主任尼玛次仁是这一古老剧种的代表性传承人。从16岁被藏戏队的老师看中开始学艺,到成为主角带队参加演出,与藏戏结缘的33年,尼玛次仁一切的付出和汗水,在戴上黄面具的时刻,都觉得值了。
岁月流转,戏如人生。曾经为了维持藏戏团的运营,尼玛次仁还要跑到拉萨八廓街卖唱赚经费;如今,尼玛次仁已成为雅砻扎西雪巴藏戏的第11代传承人,曾经那个不起眼的藏戏队,在他的带领下渐渐恢复生机,有了31名成员和470平方米的传习所,游客多的时候一晚上要演出六七场。
传习所的建立,让雅砻扎西雪巴藏戏有了“栖息”之地。而民宿旅游的振兴,更是让古老的扎西曲登社区迸发出年轻的活力。
民宿牵手非遗,村民在家就能赚钱
“去年,国家投资3000万元、对口援藏的湖北省投资2000万元,完善了旅游服务硬软件设施,组织社区56户群众开办了民宿,带动年户均增收5000多元。”尼玛次仁说。
近年来,扎西曲登社区深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发展乡村旅游。2020年6月22日,该社区接待第一批团队游客,同年7月入选全国第二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
达瓦家的民宿。 中新网左宇坤 摄
63岁的达瓦家是村里的6号民宿。去年6月开始时家里有5张床位,如今规模扩大到了8张,每张床每晚收费50元,热情的达瓦还会为客人提供免费的酥油茶、甜茶等当地特色。
夏季是西藏旅游旺季,而扎西曲登的气候不错,冬天时太阳好也不太冷,“冬游西藏”的名声打出去了,达瓦家的民宿四季都是旺季。
据介绍,2020年6月以来,扎西曲登社区累计接待全国各地游客1.9万名,村集体和村民实现增收190万元。民宿产业也由最初的7户22个床位扩大到58户440个床位。
规模越来越大,责任也越来越大。扎西曲登社区负责人告诉记者,民宿的床单被罩等的清洗消毒等工作都是由社区的合作社统一标准化进行的,民宿主们也有专门的微信群,房间卫生检查不合格的会进行通报。
村里人都说,达瓦以前是个非常内向的人,跟人说话都不敢抬头。自从做了民宿,常常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们聊天到深夜,还会表演吹笛子。很多游客走了之后会给他打电话,说家里很干净很舒服,明年后年还要再来。
达瓦(前排右一)和村民们在自己家的民宿中。 中新网左宇坤 摄
“以前的收入来源就是种田、打工,去工地干体力活,一天100多块钱,很累,手上剩不下钱。现在很轻松,只要搞好卫生就可以了,手上也有了现金。”达瓦估算,做民宿一年他的纯收入3万多元。
“打扫打扫卫生就能在家数钱的日子,之前想都不敢想。”达瓦计划着,明年还要再添几张床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