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西藏頻道

邊陲群眾的幸福生活

2023年12月15日10:0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李玉珍

  史瑞娟

  邊 巴

  柳國林

  趙武中(右)與木合旦·吐爾迪

  奈門花
  本版照片均為受訪者供圖

  向往變成現實

  ■ 李玉珍  雲南臨滄  村民

  我是雲南省臨滄市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定鎮班幸社區大灣塘村的村民,大灣塘村距清水河口岸有6公裡,全村441人,437人是德昂族。近年來,我親眼見証了地處邊陲的家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03年,我家還是低矮茅草屋。村寨的路是泥巴路,晴天一走就揚灰,雨天泥巴黏得鞋底、褲腿上都是。每家每戶種果樹,果子熟透時,落到地上汁水流淌,路上臟兮兮的。

  2019年,臨滄市在雲南省率先啟動邊境小康村建設工作。也是在這一年,我們村口建成了潑水文化廣場。廣場的地面是黃、藍、紅相間的同心圓,中心是一座白色的小塔,在藍天的映襯下特別漂亮。村裡的民居完成了特色風貌改造,外立面統一規劃,藍色的瓦頂、紅或黃色的牆面,這都是我們德昂族特色色調。路面干淨整潔,路兩旁花草茂盛,走在村寨裡,令人心情愉悅。現在不少家庭都有了私家車,水泥路通到家門口,出門開車或騎摩托都很方便。

  村寨煥新,村裡人的想法也有了很大提升。村裡按戶劃分了10個網格,每天早上,都有10多戶人家打掃村裡的公共區域。這樣的習慣從2019年開始。開始有鄉親說:“不是我家,為啥我干?”現在村裡人說:“遵守村民公約,我願意干!”

  除了主動打掃衛生,村裡人還對一件事特別積極:在村小組微信群裡問政策、報名技術培訓。我們村建立起“黨支部+N”的產業發展模式,村裡人種植橡膠、菠蘿蜜、堅果、蔬菜等作物,2022年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萬元。每次群裡一發農業技術培訓通知,下面報名的都有一長串。

  村寨整潔漂亮,生活方便,鄰裡和睦,向往的寨子變成現實,年輕人都願意留下來,跟家裡人在一起生活。相信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我們的日子一定越過越紅火。

  本報記者  張  馳採訪整理  

  

  天天樂得合不攏嘴

  ■ 史瑞娟  黑龍江漠河  民宿老板

  一個冬天能掙10萬元?這要是擱幾年前,我連想都不敢想,現在竟然變成了現實。不僅吃上了“旅游飯”,還是在家門口,兩個孩子一放學就能見著,一家人團團圓圓。

  我們北極村在祖國最北邊,有冰雪,還有森林、界江。我們村名聲越來越響,一年四季都有游客來。其中有兩季是旅游旺季,游客們夏季來避暑康養,冬季來賞雪看極光。看著游客越來越多,我就開了“雪人木屋”民宿,生意越來越紅火,7間客房天天爆滿就不說了,現在光預訂的人就排到了明年。

  不僅如此,我還看到了新商機:來自天南地北的游客不了解我們北極村有啥好玩的,我就給他們規劃行程,捎帶著把車包給他們。這樣的話,游客省事也省心,我們也多了一筆收入。現在好多游客都是奔著我們這個項目找過來的!

  現在唯一的困擾是房間還不夠多。我准備近期翻蓋一下房子,擴大面積,增加客房,還想到市區裡開連鎖店,為更多的游客提供服務。最近我發現一個趨勢:游客的需求在往高端發展,我們也准備拉開檔次,做出差異化,涉足中高檔民宿市場,滿足不同需求的游客。

  我家老大現在上九年級,老二上三年級,學校離家幾百米,一放學溜達著就回來了。遇到旺季我忙不過來的時候,她倆還能給我搭把手。要是等孩子們長大去外地工作的話,我就得天天挂念,現在我放心了,她們成天圍在我身邊,我天天樂得合不攏嘴!

  如今日子越來越好,未來我想能不能組建一個“北極村民宿協會”,把我們村裡將近200家民宿組織起來,整合各家資源和優勢,擰成一股繩。這樣的話,一方面能共同服務好各地的游客,另一方面還能更好地宣傳、建設好我們北極村。

  本報記者  郭曉龍採訪整理  

  

  這份恩情不能忘

  ■ 邊  巴    西藏日喀則  政府工作人員

  我是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定結縣陳塘鎮土生土長的夏爾巴人。陳塘鎮地處喜馬拉雅山脈南麓,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是夏爾巴人主要聚居地,2600多名夏爾巴人在此生活。很長一段時間,這裡交通閉塞,被人們稱為“中國最后一座陸路孤島”,用電也一直都不方便。

  如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7年底,首條通往陳塘鎮的公路通車,極大方便了我們出行。每年農閑時節,越來越多的人到縣城打工賺錢。再說電,以前靠小型水電站發電,電壓不穩定,很多家用電器用不了閑置著,現在接入了國家電網,用電問題得到徹底解決。

  路通了,電穩了,網有了,家鄉的旅游搞起來了。作為全國歷史文化名鎮,陳塘鎮境內有雪山、冰川、溫泉、古寺等豐富的旅游資源和獨特的夏爾巴民俗文化,吸引著眾多游客前來,我們當地群眾吃上了“旅游飯”。

  得益於黨和政府的好政策,如今生活不愁吃穿,小孩有學上、老人看病方便,我們經常講,這份恩情不能忘。

  我在陳塘鎮人民政府基層服務平台工作,每天主要任務是和群眾打交道:採集社保卡信息、征繳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組織技能培訓、調解糾紛、入戶宣講……我特別願意幫助大家解決問題。便民服務事項雖繁雜,但我樂在其中。

  作為邊境地區基層干部,我多次參與巡邊。一方面因為我當過兵,守邊護家是職責所在。另一方面,我的爺爺是一名護林員,為了守護群眾安全和家鄉草木,在上世紀70年代一次救火中不幸犧牲。爺爺是我心中的英雄,我要向他學習。印象裡,我巡邊最長的一次走了7天。巡邊期間,條件艱苦,經常遇到惡劣天氣,摔倒、劃傷是常事,但我和同行人員沒有一句怨言,從未想到放棄。我們要像格桑花一樣扎根雪域邊陲,守好神聖國土、建設幸福家園。

  本報記者  史志鵬釆訪整理  

  

  選擇回來是正確的

  ■ 柳國林    吉林集安  釀酒師

  白雪紛紛揚揚洒落,冬天到了。

  在我的家鄉吉林省集安市,冬天正是收獲的季節。純白的世界裡,一串串紫紅色葡萄挂滿樹枝,十分顯眼。前幾天,剛冒著雪採摘完今年的“北冰紅”葡萄。

  山葡萄是集安這座邊境小城的一張名片。集安地處長白山西麓、鴨綠江流域,盛產野生山葡萄。小時候,家裡經常會儲備山葡萄汁,長輩們愛喝本地產的山葡萄酒。早些年,中國農業科學院特產研究所培育出雜交新品種“北冰紅”山葡萄,不僅耐寒性佳,而且釀出的葡萄酒色澤醇厚、風味獨特。

  趁著集安推廣種植“北冰紅”山葡萄,12年前,我家也種上了“北冰紅”,長輩們流轉了土地,從零開始一點一滴認真學習種植、修枝、保存……像看護自家孩子一樣照顧著一顆顆葡萄,期待著這些紅色“寶石”帶來好收成和好收益。

  起初,家裡以賣葡萄原汁、原酒為主,收益並不高。當時正在大學求學的我,認真思考著如何做好葡萄酒這篇文章。經過與家人的反復商議,我選擇赴法國波爾多求學,系統學習葡萄酒釀造。

  7年的求學時光收獲頗豐,臨近畢業,學校曾推薦過不錯的工作機會,但我的內心仍挂念著家鄉風景和滿坡的葡萄。

  事實証明,選擇回來是正確的。畢業后,帶著在法國學習的釀造技術,我致力於葡萄酒釀造研發,圍繞山葡萄酒、冰葡萄酒開展新產品研制、新工藝研究、生產工藝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打造新的冰葡萄酒品牌,每年的收入較之前有了大幅上升,去年的銷售額突破200萬元。

  前幾天,鴨綠江河谷冰葡萄酒節如約而至,國內外的專家、游客來到鴨綠江畔採葡萄、品“冰酒”,一時之間冰葡萄酒香滿江。如今,葡萄酒已是集安重點發展的特色產業之一,借著政府搭建舞台,我們把冰葡萄酒推向更遠的地方,讓更多的人品嘗來自邊境小城的好滋味。

  本報記者  鄭智文釆訪整理  

  

  “核桃兄弟”攜手致富

  ■ 趙武中  新疆阿克蘇  核桃種植戶

  27年前,我帶著家人來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溫宿縣。最初打點零工,后來趕上國家政策優惠,我承包了35畝荒灘種核桃。

  在政府組織的一次技術培訓中,我認識了木合旦·吐爾迪大哥。他熱情幽默,核桃也種得早,大家有問題都向他請教。我也不例外,一來二去,我們成了好朋友。

  這裡風沙很大,一陣風刮過,家裡就是厚厚一層沙土。我還記得2002年開春刮了一場大風,當時我家樹苗剛種下2年,比筷子稍粗,有的被埋進沙土,有的被飛沙走石刮掉半邊樹皮。

  我很難過,一家人日子過得本就緊巴,生怕心血打水漂:這咋能種得活嘛!要不還是回四川老家,起碼還有一畝三分地。

  木合旦·吐爾迪大哥給我鼓勁:“不要怕,這邊氣候就是這樣,隻要有水,樹苗就能活下來,你看我的核桃樹不是長得挺好?你再堅持兩年!”

  他還拿出1萬元錢讓我買肥料,耐心教我種植管理技術,我也加倍小心照顧這35畝核桃園,參加培訓、看書學習、自己摸索。到2004年,35畝核桃園終於有了收入,2007年增長到10來萬元,行情好的時候年收入能到40萬元。沒有木合旦·吐爾迪大哥的無私幫助,就沒有我今天的生活。

  自家日子一天天好起來,木合旦·吐爾迪大哥家的核桃園卻因品種老化、產量低,收入一直上不去。這次,換我勸他了:“你種植的品種一畝地才產100公斤,頂多賣三四千元,你看我的,有300公斤,一畝地能掙1萬元!”

  不過,更換品種就意味著兩三年內沒收益。在我的鼓勵下,木合旦·吐爾迪大哥下定決心。我幫他一起嫁接苗木、管理核桃園,3年就見了成效,畝產增至300公斤。現在,我倆親如一家,大家都叫我們“核桃兄弟”。

  除了種核桃,我每年還參與義務植樹。扎根溫宿20多年,見証了這裡從黃沙漫天到滿目蔥蘢。荒漠綠化讓我們走上了富裕道路,我們還會繼續相互幫助,守護好這片綠色。

  眼下農閑,我和家人住在縣城的樓房,這裡暖氣燒得熱乎,生活更方便。 

  本報記者  康  朴釆訪整理  

  

  合作社吹“致富風”

  ■ 奈門花  內蒙古包頭  牧民

  我今年46歲,家在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達茂旗滿都拉鎮額爾登敖包嘎查,祖祖輩輩是牧民。達茂旗地處祖國北疆,北與蒙古國接壤,是內蒙古自治區邊境地區的資源大旗,素有“草原碼頭、陸路口岸”之稱。在這裡,天高雲闊、綠草如茵、牛羊成群。8000多畝天然牧場、200多隻羊、50多頭牛,這就是我們一家五口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然而,近幾年降雨少、氣候旱,買草料是養殖中最大的一筆花費。1噸草料3000多元,一年下來光是草料就得支出三四萬元錢。作為普通牧戶,我們找不到好的銷售渠道,隻能等著羊販子上門壓價收購,自家優質羊成本高、銷售難、價格低。

  轉機發生在今年4月,滿都拉鎮額爾登敖包嘎查黨支部和巴音哈拉嘎查黨支部共同領辦的達茂旗滿富源畜牧養殖專業合作社正式成立。合作社通過採取“支部領辦、群眾參與、企業管理”的模式進行經營,開展本地羊肉的加工、儲藏、銷售等業務,為我們全鎮牧民拓寬了致富增收的新路子。

  “合作社是干啥的?”“我們自家養的羊能賣上好價錢嗎?”“收益該咋分配?”…… 剛知道嘎查要成立合作社的時候,我心裡都是疑問。

  在相關負責人一趟趟入戶走訪、一次次詳細解答中,我了解到合作社成立后,能以每斤高於市場價2元的價格收購自家羊肉,合作社統一銷售,我們不用自己找銷路。這下我徹底打消了顧慮,拿出了20隻羊入股嘗試,順利拿到了第一筆1600元的分紅。

  不到一年的時間,我們合作社就賣出了680箱、6800斤羊肉,讓達茂旗的味道走向北京、上海等地,成了肉類市場上的緊俏貨。

  聽說明年合作社還會進一步擴寬銷售渠道,與更多企業對接。我也打算把握機會,再入股20來隻羊,動員更多牧民群眾一起入股,讓咱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致富風”吹拂在達茂草原更深處。

  趙 昊、沈 玥採訪整理

(責編:旦增卓色、吳雨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