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西藏頻道

書寫富有江蘇特色的援藏答卷

蘇雁 劉已粲
2022年08月20日13:21 |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小字號

  “看那格桑花開在高山上,她擁抱著溫暖的陽光……”在藏族少女卓瑪深情的吟唱聲中,大幕緩緩拉開。7月9日、10日,由江蘇和西藏兩地演員共同演繹的原創音樂劇《天·夢》在南京荔枝大劇院首演。該劇展現了西藏“短短幾十年,跨越上千年”滄桑巨變背后的精神源泉。兩天的演出,現場座無虛席,氣氛熱烈。

  江蘇第九批援藏干部、曾任拉薩市旅游發展局副局長的徐全軍看完演出后熱淚盈眶:“這部劇前后貫穿的10多年時間,正好是西藏快速發展、健康發展的黃金時期。我們深刻感受到了祖國的繁盛和邊疆的發展,作為一名援藏干部,我感到非常驕傲和自豪。”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28年來,10批次、981名江蘇援藏干部人才從江南水鄉來到雪域高原,他們秉承“進藏為什麼?在藏干什麼?離藏留什麼?”的“援藏三問”,聚焦“拉薩所需”,竭盡“江蘇所能”,打造產業援藏金字招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培育扎根當地的人才隊伍,努力書寫富有江蘇特色的援藏答卷,為“建設美麗幸福西藏,共圓偉大復興夢想”作出新貢獻。

  雪域高原上“長”出現代產業園

  8月,拉薩市墨竹工卡縣,大片大片的油菜花閃著金燦燦的光芒。它們得以大規模種植,和江蘇援藏干部的努力分不開。

  2019年,南京市第九批對口支援墨竹工卡縣工作組成員、南京市高淳區磚牆鎮畜牧獸醫站站長李求超來到墨竹工卡,挂職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經過數次走訪調研,李求超發現,田間種植的油菜是當地特有品種——“墨小油”。與其他省市品種相比,這種小油菜植株矮小、營養價值高,但由於在全國缺乏知名度,市場認可度不高。

  針對調研結果,李求超下定決心,要將油菜種植作為墨竹工卡縣農業產業扶貧工作的突破口。他聯合縣淨土公司,採用“耕地托管”包服務、“訂單種植”包銷路的模式,挨家挨戶做工作,逐步調動起了村民的積極性,使小油菜種植規模越來越大。

  “截至2021年,墨竹工卡縣小油菜種植面積已超過3萬畝,帶動當地4000余名種植戶實現增收。”李求超說,以“墨竹工卡縣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申報成功為契機,當地進一步挖掘墨竹小菜籽油的營養價值、文化價值,實現墨竹工卡縣三產有機融合。

  增強產業“造血”能力,讓好山好水變成致富資源。江蘇援藏干部圍繞拉薩區域產業功能定位,聚焦優化提升旅游文化、淨土健康、綠色工業、現代服務、高新數字“五大產業”發展,有針對性地招引大項目好項目。

  “打造覆蓋深度貧困地區的‘拉北旅游環線’,大力推動建設達龍村、唐古村、俊巴漁村、扎葉巴村等特色村落,讓農牧民‘吃旅游飯、發旅游財’。”當地基層干部介紹。

  雪域高原上“長”出了一個個現代產業園區。拉薩河畔的達孜工業園,先后入駐300多家企業,解決了4000多名農牧民就業,成為一個生機勃勃的現代園區。此外,格桑塘現代農牧產業示范園、曲水才納現代農業示范園、林周鵬博健康產業園等現代園區如雨后春筍般崛起。

  2019年至2022年,江蘇安排援藏資金20.1億元,其中支援拉薩市資金15.07億元,實施援藏項目156個,一批帶動效益明顯的產業項目落地,受援縣區城鄉面貌得到顯著改善。

  確保80%以上援藏資金向基層和農牧區傾斜

  江蘇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為援藏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最大限度地關注民生、解決民生問題,確保80%以上資金向基層和農牧區傾斜,讓援藏成果更全面、更公平地惠及各族群眾。

  2020年,在農牧民群眾的熱切期盼中,南京市對口支援墨竹工卡縣的“溪橋工程”啟動。

  “高原地勢復雜,每逢雨季,溪水湍急,危險事故時有發生。”南京市第九批援藏工作組組長施勇君介紹,“溪橋全部採用‘裝配式’水泥橋,徹底解決了土石橋易損毀、易斷通的難題,大大降低了道路行駛的安全隱患。”到今年年底,整整100座便民溪橋將覆蓋全縣8個鄉鎮、40個行政村,惠及農牧民群眾1.46萬戶、5.6萬人。

  以“溪橋工程”為代表,2021年,江蘇援藏工作組實施了“格桑花開·民生微實事100+”計劃,其中包括幸福驛站、便民小浴室、青稞磨面坊、點亮鄉村路等8類104個項目。一盞燈照亮回家路,一座澡堂溫暖整個冬天,一所衛生室護佑身體健康……一個個項目的實施,真正把實事辦到了老百姓心坎上。

  同時,江蘇援藏工作組開展拉薩高海拔地區農村公路橋梁養護關鍵技術研究,填補國內相關領域空白﹔在全區率先建立市縣鄉三級聯網農村產權交易網,實現線上交易土地9366畝、金額621萬元﹔升級拉薩市不動產登記平台,實現業務聯辦、數據共享。

  “援藏要援在大局上,援在暖心處,援在民生改善上。”蘇州市第九批援藏工作組組長韋國嶺介紹,“十四五”規劃中,蘇州投入援藏資金8010萬元,改建32.3公裡農村道路、20余座農村橋涵,惠及農牧民4萬余人,讓群眾出行的“糟心路”變成鄉村振興的“幸福路”。

  培育一支“帶不走”的人才隊伍

  “把最具影響力的老師送出去,支援一片學校、輻射一片區域、培養一批人才。我想,這是援藏的重要目的之一。”拉薩市一中生物老師、泰州洋思中學援藏教師王小娟說。

  在拉薩市一中,共有20名援藏教師與37名本地教師結成師徒對子,幫助這些本地教師快速成長為業務骨干。和王小娟結對的本地青年教師蔣彪,在“江蘇師父”的指導下,教學水平有了明顯提高,兩人還多次獲得當地的“兩融杯”獎項。

  針對西藏缺乏專業技術人員的實際情況,多年來,江蘇選派多批次醫療、教育、交通等領域的專業技術人才,把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帶到高原,從單一的干部援助向綜合性人才、技術、管理援助轉變。同時,更加注重“請進來授課”“派出去培訓”和“結合援藏崗位帶徒弟”等方式加強智慧援藏力度,充分發揮傳幫帶作用,打造一支扎根本土的人才隊伍。

  “過去做手術是‘我做你看’,現在變為‘你做我看’。”蘇州市第十四批援藏醫療隊隊員、太倉市第一人民醫院婦產科副主任醫師馬金春說。2020年4月3日,蘇州援藏醫療隊在雪域高原實施首例產房剖宮產手術。如今,當地婦產科醫生已能單獨完成剖宮產、宮外孕治療等手術。

  江蘇援藏醫療專家積極參與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改革工作。蘇州醫療組制定了《林周縣人民醫院信息化建設規劃(2021—2025)》﹔南京醫療組協助墨竹工卡縣人民醫院鋪設醫療信息化專網,建立下沉到鄉的病案管理系統和患者流向分析系統,規范建成拉薩首個縣級輸血科。

  28年相攜相親,3800公裡之外的雪域高原早已和吳風漢韻的江蘇血脈相連。在今年蘇州抗疫期間,正在歡度藏歷新年的林周縣干部職工,加班加點籌集總價值36萬元的牦牛肉干、青稞藜麥點心等特色產品馳援蘇州。伴隨著這些物資一同運抵的,是林周縣委、縣政府的《蘇州平安便是春天——來自雪域高原的一封家信》。“‘兄弟情’跨越近萬裡,直抵兩地人民的心田。”信中如是寫道。

(責編:旦增卓色、吳雨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