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西藏頻道

東嘎:守護歷史與未來

2022年07月22日13:42 | 來源:中國西藏新聞網 阿裡採訪組
小字號

原標題:東嘎:守護歷史與未來

  圖為皮央遺址和東嘎村皮央組。記者 達珍 攝

  要說古代阿裡的母親河,非象泉河莫屬。

  從岡底斯山南坡的源頭涌出后,象泉河在流經土林時放緩了前行的腳步,孕育出了適宜人類居住的札達盆地,成為西藏西部最為重要的古代文明發祥地。歷史上著名的象雄王國、古格王國都曾在象泉河流域創造過輝煌燦爛的文化,坐落在札達縣托林鎮東嘎村境內的皮央東嘎遺址,便是古格王國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千百年來,祖祖輩輩的東嘎村群眾在遺址旁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早已把遺址視作自己家園的重要部分,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著它,涌現出了一個個以守護遺址為畢生使命的可敬人物,流傳出了一段段為守護遺址而不計得失的感人佳話。

  他們守護的不僅僅是那一段歷史,更是守護著我們共同的未來。

  仁增旺扎的使命

  早上9點,當第一抹朝陽剛剛把皮央遺址頂上的杜康殿照亮時,74歲的老黨員仁增旺扎就已經起床,拎著酥油茶壺,花費半個小時爬上山頂,開始了他作為文物保護員一天的工作——這份工作,他堅持了整整20年。

  皮央東嘎是兩處相距很近的遺址的合稱,分別以東嘎村的兩個作業組而得名,是個存續1700多年、西藏西部已知年代序列最為完整的古遺址群,其多個禮佛窟內有大量精美壁畫,畫風絢麗、用料考究,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皮央遺址緊靠皮央組的易地扶貧搬遷新居,依山而建,俯瞰河谷,有大小洞窟872窟,遠遠望去形似蜂巢。

  2002年,為了加強文物古跡的保護工作,札達縣文保部門開始在當地群眾中聘用文保員,仁增旺扎是村裡首批成員之一。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常聽大人們講山上這些洞窟是歷史文物,十分寶貴,所以一直就有為它們做點什麼的願望,”仁增旺扎說道,“得知有機會參與遺址保護工作,我就趕緊去報了名。”

  從那時起,仁增旺扎每天都要上山好幾趟,除了打掃衛生,檢查古建筑及洞窟是否有滲水、坍塌等危險之外,還要保管杜康殿的鑰匙,負責為游客開門。

  這麼多年下來,他走完了遍布山體四周的872個洞窟,為杜康殿開合了數萬次大門,還自學了漢語和歷史文化知識,為遠道而來的客人們免費提供講解服務。

  一天天,隨著每年工資從600元增長到1.68萬元,仁增旺扎也慢慢老了,腿腳越來越不靈便了,以前上山隻需15分鐘,現在則要半個小時,高血壓、視力減退等疾病更是給他帶來了極大的不便。特別是今年一場大病讓他得了中風,導致嘴角歪斜,到現在說話都有些含糊,要靠得很近才能聽清。

  而近幾年游客日益增多,讓仁增旺扎的任務更加繁重了,最忙的一天,他陪著游客上山15次,這對於一個70歲高齡的老人來說,實在是一種折磨。於是,他干脆就帶著糌粑和酥油茶早早上山,一天都在山上呆著,再也不用跑那麼多趟了。

  就在記者採訪之際,又有游客抵達,想要上山游覽。當記者提出換個人去的建議時,老人堅定地搖了搖頭,輕聲說了一句,干完今年我可能就要退休了,說完便頭也不回地上山去了。

  他佝僂著腰,略顯小心地走在坡道右側,不時要扶一下護牆,或是停下來輕微地喘口氣,也許是擔心身后的游客等急了,每次隻歇息個幾秒又繼續趕路。

  看著他顫顫巍巍的身影在山上漸行漸遠,隻剩遮陽帽晃悠悠地依稀可見,記者努力地睜大眼睛,不讓眼淚滑落下來。

  白瑪旺杰的堅持

  2002年不僅對仁增旺扎有著特殊的意義,對白瑪旺杰也是如此。那一年,38歲的他當上了東嘎村黨支部書記,一干就到現在。

  在這20年裡,白瑪旺杰帶著全村群眾,堅持做著一件其他普通村子很難遇到的事情——為遺址裡的古建筑刷牆。

  “西藏的宮殿和佛塔這些古建筑的外牆,大多是用砂石和泥土涂抹成紅白兩色,時間長了,就會掉色或是染上污漬,不僅難看,也不利於外牆保護。”白瑪旺杰對記者說道。

  因此,與仁增旺扎同樣有著強烈文物保護意識的他,從當上村支書的那一天起,在征得上級主管部門同意后,就開始組織群眾自發為古建筑刷牆。

  據他介紹,白牆比較簡單,去象泉河邊上拉一車白砂,再配以其他原料,熬上一大鍋煮開攪拌后就可以涂刷了﹔最難的是紅牆,必須找來紅土才行,而東嘎村本地沒有紅土,要到別的地方換購,加上為了不破壞紅土產地的環境,隻能一年換一個地方,更是難上加難。

  為了每年的紅土,白瑪旺杰可謂操碎了心,他不僅走遍了札達縣的所有鄉鎮,甚至還經常跑到隔壁的普蘭縣。然而找到紅土只是第一步,還要經過當地群眾的同意才能拉走,有的則以現金和青稞作為交換,每年大約需要500斤青稞才能換來足夠的紅土,全部來自群眾的自願捐獻。

  白瑪旺杰說,群眾捐糧的積極性很高,但凡需要的時候,他剛一通知,大家就扛著一袋袋的青稞來到村委會了。2019年,仁增旺扎捐了100斤青稞,也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捐糧,因為從那之后,村裡每次都婉拒了他。

  “去年的紅土是從普蘭縣科迦村拉來的,好在人家比較客氣,隻收了我們1000元的運費。”白瑪旺杰笑著說道。

  2016年是白瑪旺杰“找土”生涯中最開心的一次。在普蘭縣巴嘎鄉,當地群眾聽說他是為了粉刷文物而來的,頗為感動,就大方地讓他隨便挖,不收一分錢。於是,他和一名群眾挖了整整一天,挖夠了足足三年的用量,才開心地哼著歌回到東嘎。

  土找回來之后,每年的藏歷9月之前,白瑪旺杰就組織群眾每戶出一人,浩浩蕩蕩地上山,一天之內完成所有的刷牆任務。雖然不曾親眼見到,但記者可以想象那時的夕陽,洒在古建筑嶄新的外牆和村民們開心的笑臉上,一定宛如油畫。

  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堅持做20年的好事﹔一個人做好事不難,難的是一個村的人堅持做好事。

  這樣的堅持,還在繼續。

  達瓦加布的幸福

  每個來到皮央遺址的人,都會在村口遇到笑意盈盈的文保員兼售票員達瓦加布,然后在他的熱情幫助下停好車輛,聽他說一下參觀遺跡的注意事項和簡單介紹。如果下山肚子餓了,還可以在他家開的茶館裡,吃上熱騰騰的咖喱飯或者牛肉面,價格公道,分量十足。

  從達瓦加布的笑臉上就能看出,幸福的人總是相似的。不算自家的農牧業生產收入,光是文保員和售票員兩項工作,每年就能給他帶來4萬余元的工資,2018年,他僅自籌4萬元,就住進了90平方米的易地扶貧搬遷新居,去年又在村口開起了茶館,生意很是不錯。

  “除了售票,我每天上午和下午各要上山一次,和其他文保員一樣,負責遺址的衛生清掃和安全檢查。”達瓦加布一邊勸記者多吃點剛煮好的牛肉,一邊說道,“很感謝黨和政府為我們提供了這樣衣食無憂的生活,我會好好珍惜。”

  一旁的札達縣旅游發展局局長達瓦卓瑪介紹說,皮央東嘎遺址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縣裡一共安排了包括仁增旺扎和達瓦加布在內的15名文保員,這些群眾除了能切實加強遺址的日常維護外,還能在不太影響農牧業生產的前提下,過上按月領工資的新生活,實現了文物保護與收入提升的共促進、同發展。

  達瓦加布18歲的兒子嘎瑪扎西正在拉薩讀高中。每次放寒暑假回家,他總會陪著兒子到皮央遺址裡轉一圈,這是為了讓兒子記住,家和皮央遺址永遠都是在一起的,隻有遺址在,家才會過得好。

  “將來我們老了,他們這一代人就有可能要當文保員了,希望他們能守好遺址,建設好東嘎。”達瓦加布認真地說道。

  在他身后,皮央遺址巍然矗立,默默注視著腳下的村庄和往來的人群,杜康殿鮮紅的外牆反射著太陽的光芒,洞窟裡精美的壁畫穿越千年時光,綻放出無窮的魅力。

  它還會這樣矗立很久,很久。

  (記者 溫凱 張曉明 劉倩茹 洛桑旦增 達珍 永青)

(責編:旦增卓色、吳雨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