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鞍山幫扶西藏巴青縣提升醫療水平
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辦好民生實事(11))
核心閱讀
近年來,遼寧鞍山幫扶西藏巴青縣,助力當地提升醫療服務水平:整合各級醫療機構資源,組建醫療衛生集團﹔提升醫院軟硬件水平,改善就醫環境,組織人員輪崗交流﹔持續派出醫療專技人員,加強對當地醫生的業務指導,為巴青縣留下帶不走的醫療隊。
在西藏自治區那曲市巴青縣人民醫院的CT室外,巴宗正在等候治療。這段時間,她身體不適,在家人的陪同下來到巴青縣人民醫院檢查。
“幾年前,巴青的醫療水平相對比較落后。”遼寧省鞍山市援藏干部、巴青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董正威說,“在援藏力量的支持下,縣醫療衛生系統從組織架構到人員力量提升都很大,已經能較好地滿足群眾的需求。”
建設醫療衛生集團
推動落實績效改革
一年多前,很多巴青縣的病人更願意去外地求醫問藥。
董正威剛來到巴青時,便得知自己要分管全縣的醫療改革工作,讓群眾能在家門口享受到滿意的醫療服務。“盡管知道工作難度大,但作為援藏干部,為當地群眾辦實事解難題是我的責任。”董正威說。
於是,董正威帶著鞍山援藏干部們開始了調研。他和援藏干部走訪了巴青縣人民醫院和每一個鄉鎮衛生院。在調研中,董正威等人不但對情況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找到了巴青縣醫療衛生系統較為落后的症結——缺乏績效激勵。
“干多干少一個樣,技術好壞一個樣,大家自然沒有心思研究技術,提高業務水平。”董正威說,“解決之道是建設醫療衛生集團,拉開績效分配差距,調動全縣醫務工作者的積極性。”
為了解決問題,董正威在縣委縣政府支持下,協調各個部門逐個解決醫療改革遇到的困難。“醫療衛生集團沒有增加人員編制和財政資金投入,而是依托援藏的人員和資金,把人員和經費進行重新調配,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率。”董正威說。
經過多部門協調,巴青縣成功整合多個單位,組建巴青縣醫療衛生集團,集中調配人力物力。“把全縣醫療資源‘攥成一個拳頭’,向薄弱處發力。像疫苗接種、流行病防治等重點任務,我們都協調各鄉鎮和縣醫院人員,集中力量逐個解決問題。”鞍山援藏干部、巴青縣人民醫院院長祝元豐說。
【專家點評】國家衛健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苗艷青:巴青縣組建醫療衛生集團,有利於集中調配人力物力,盤活現有醫療資源,彌補醫療資源不足的短板,也能更好地滿足群眾就醫需求,應對各項公共衛生任務。同時,當地還充分利用援藏醫療隊的優勢,吸收先進的管理制度和經驗,比如引入激勵機制,有利於快速提升醫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改善醫院硬件條件
組織醫療人員交流
回憶起剛剛抵達巴青縣人民醫院時的場景,董正威依然印象深刻——醫院隻能做一些簡單的血常規檢查,連最基本的CT室都沒有。
如今,再走進巴青縣人民醫院的急診中心,環境變得非常整潔,醫療水平已經能應對大多數病情。一些優秀的鄉鎮醫療衛生人員實現和縣醫院的人員流動和輪崗,解決了縣人民醫院的人員短缺問題。此外,因為落實績效改革,很多醫生學習和工作的勁頭都比原來更充足,掌握了更扎實的業務能力。
縣醫院醫療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各鄉鎮衛生院的標准化建設也提上了日程。在施行標准化衛生院建設的初期,巴青縣巴青鄉衛生院院長達吉措一度也打起退堂鼓——“鄉衛生院人員少、技術能力薄弱,要把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真正提上來,得費多大勁兒?”
為了打消他的顧慮,董正威多次下鄉,向他講述建設醫療集團的好處以及縣裡推進工作的決心。在董正威的努力下,達吉措最終願意勸說鄉鎮衛生院的工作人員參與輪崗交流。
縣醫院和鄉鎮衛生院之間持續的人員交流,幫助衛生院的醫療衛生人員學到了一些新本事,而開展績效改革以后,衛生院的工作人員積極性與日俱增。大家工作之余,經常認真討論醫療技術,分享最新的學習成果,都感到收獲滿滿。目前,巴青鄉衛生院已經具備了轄區內常見病及多發病的診治、居民健康保健、疾病預防等工作能力,並負責居民家庭衛生服務工作。
【專家點評】苗艷青:縣醫院和鄉鎮衛生院分別是縣和鄉醫療力量的關鍵。巴青縣提升縣醫院和鄉鎮衛生院的醫療服務能力,抓住了牛鼻子。對於醫療水平相對落后的地區,一方面要補足硬件設施,配齊關鍵的醫療設備並配齊人員﹔另一方面,硬件有了,還得提升軟件。比如,巴青縣利用援藏醫療隊的技術和管理優勢,培養出合格的醫務人員,打破縣醫院和鄉鎮衛生院人員交流的障礙,讓鄉鎮醫生獲得更多的學習與實踐機會,有助於提升醫療服務水平。
援藏醫生加強指導
當地醫生提升本領
除了依靠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內生動力,一批鞍山援藏醫生的“傳幫帶”對巴青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進步也起到了積極作用。
按照規劃,鞍山市對巴青縣派遣的醫療援藏專技人員隻有兩名。在董正威的溝通下,鞍山市加大了選派醫療援藏人員的力度,兩年間先后選派16名專技人員組成鞍山市“組團式”醫療援藏工作隊,到巴青縣開展工作。
劉常青醫生就是其中的一員。去年7月,巴青縣人民醫院急診來了一家三口,他們都是肉毒杆菌中毒的患者。當時,患者頻繁嘔吐,神志不清,劉常青和援藏醫療隊值班的同事們都投入了搶救工作。在崗的醫護人員積極配合,最終成功將病人救了回來。
“搶救結束,我們援藏醫生和本地醫生開會,復盤了全過程,也借機為本地醫生講解急救知識,分析一些常見的醫療問題。”劉常青說。
在這樣一次次的實踐教學中,很多本地青年醫生成長起來。除了援藏醫生和院領導,巴青縣幾乎所有醫生都是90后。“臨床經驗不足、書本上學到的知識不能很好地融會貫通到臨床實踐當中是普遍現象。”劉常青說。
措姆是一名青年醫生,以前很少有獨立主刀的機會,但在援藏醫生的指導下,他現在已經可以做一些簡單的手術了。每周一三五,巴青縣人民醫院開展大查房,劉常青和措姆常常搭班前往。措姆遇到不會處理的疑難病例,就同劉常青一起討論。劉常青也會針對措姆的問題,進行授課和實踐操作培訓。
“離家數千裡,我們最大的獲得感就是為當地群眾帶來健康。接下來,我們將進一步鞏固醫療改革取得的成果,保障群眾醫療服務的長期改善。”董正威說。
【專家點評】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血液科主任黃曉軍:援藏醫療隊一方面要將核心技術教會當地醫務人員﹔另一方面,要將先進的管理制度、現代醫療服務理念帶給當地。通過年復一年的努力,援藏醫療隊要為當地留下一支帶不走的專家醫療隊。
(專家點評由本報記者申少鐵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1年08月09日 1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