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西藏頻道

守護高原濕地

刁星彤
2021年08月03日11:4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高原美景吸引八方游客。圖為一名游客在布達拉宮廣場留影。
  新華社記者 覺 果攝

  蘭新高鐵一列動車駛過青海省門源回族自治縣盛開的油菜花海。
  成 林攝(人民圖片)

  位於西藏昌都市八宿縣境內的然烏湖風光迷人。
  游金華攝(人民圖片)

  可可西裡索南達杰保護站野生動物救助中心,一隻被放歸大自然的藏羚羊。
  新華社記者 張 龍攝

  佩枯錯位於西藏日喀則市,是珠峰保護區內最大的內陸湖泊。圖為野馬在湖邊奔馳。
  新華社記者 沈虹冰攝

  地處祁連山國家公園腹地的青海省祁連縣托勒河央隆濕地自然保護區,黑頸鶴夫妻成功孵化了兩隻幼鶴。
  鄭耀德攝(人民圖片)

  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經過多年修復和治理,青藏高原濕地面積不斷擴大,生物多樣性不斷豐富,濕地保護體系逐步建立完善。如今,保護區裡綠意濃濃,鳥唱蟬鳴,生機盎然。青藏高原濕地保護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乃至世界環境保護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保護優先

  雨后的瓊結瓊果河國家濕地公園空氣格外清新,花香陣陣,流水潺潺。牦牛們愜意地吃著草,時不時揮動尾巴驚起一兩聲鳥鳴。一小群岩羊正在山崖峭壁間跳躍,白唇鹿在溪邊飲水玩鬧。茂密的蘆葦叢是小動物的家園,偶爾會看到雪雀小小的身影穿梭其間。環境監察人員在拿筆記錄公園裡的細微變化……在這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編織出一幅靜謐優美的畫卷。

  濕地與森林、海洋並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具有涵養水源、淨化水質、蓄洪防旱、調節氣候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等重要功能,被譽為“地球之腎”。而青藏高原作為中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蘊藏著世界最高的濕地群,是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單位面積生產力最高的自然生態系統之一。

  與此同時,青藏高原的濕地也是許多著名河流的發源地,僅三江源濕地就為長江、黃河和瀾滄江提供了25%、45%和15%的水量。

  “按照中國濕地分類系統,青藏高原濕地包含了河流濕地、湖泊濕地、沼澤濕地和人工濕地四大類。其中,湖泊濕地面積最大,其次是沼澤濕地,二者構成了青藏高原濕地的主體,共佔濕地總面積的72.2%。瓊結瓊果河國家濕地公園作為綜合濕地裡的一個典型代表,擁有瓊結河河流濕地、高原沼澤化草甸濕地以及瓊果水庫人工濕地等多種濕地類型。豐富多彩的生物資源,雄偉壯美的高原草甸濕地及秀麗多姿的河流等自然濕地景觀資源相映成趣,是調節當地氣候、增加生物多樣性的‘獨門法寶’”,一位參與了2020年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的專家說,“可以這麼說,青藏高原是中國也是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生態調節區,擁有最完整、最原始的濕地生態系統和其他許多濕地不具備的特征。”

  生機盎然

  除了在生態上的獨特性,高原濕地的脆弱性也是引起政府高度重視的原因之一。

  “之所以說高原濕地具有脆弱性急需保護,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從自然層面來講,青藏高原海拔高,氣溫低,林木、草場生長得很慢,一旦被破壞很難在短期內得到恢復﹔二是從人文層面來講,青藏高原地區氧氣稀薄、人口稀少,人工種植較其他地區更為困難、緩慢,所以一切要以保護為主,不搞大開發。”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周宏春研究員對筆者介紹道。

  近年來,中國不斷加強濕地保護,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其中,西藏自治區下發《關於建設美麗西藏的意見》,將濕地保護納入建設美麗西藏戰略。截至2020年2月,瑪旁雍錯、麥地卡和色林錯3塊濕地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建立了拉魯、然烏湖等各級別濕地類型的自然保護區15處﹔建立了22處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如今,全區受保護濕地面積達430.8萬公頃。

  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首批國家濕地旅游示范基地,主要保護對象是高寒濕地生態系統,因其面積廣闊、濕地類型豐富,又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大氧吧”、“拉薩之肺”。

  早起的人們在拉魯濕地公園裡晨練。“我每天都會到這裡來晨練,沒什麼比呼吸著新鮮空氣、聽著鳥唱蟬鳴做運動更舒服的了!”旦桑卓瑪笑瞇瞇地說,“這個公園是免費開放的,我和朋友們經常在裡面散步、聊天,感覺這裡像是老百姓的后花園!”旦桑卓瑪高興地說,“公園裡面還有國家一級、二級保護動物呢!我常見著的有百靈鳥、赤麻鴨、雪雀等,都特別活躍,還挺親人的。”

  如此好的環境管理得益於政府提早布局。近20年前,拉薩市人民政府就頒布了《拉薩拉魯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成立了拉魯濕地保護區管理站,禁止在保護區及周邊地帶挖沙、採石、捕撈、割草、放牧。2013年,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對保護區及“三渠一河”周邊環境進行了摸底調查,並在后來的年月裡投巨資保護拉魯濕地。項目包括濕地核心區住戶搬遷、部分渠道生態恢復、清淤工程、濕地博物館、濕地監控中心等內容。

  填溝還濕

  夏季的若爾蓋草原濕地同樣是綠草如茵,牦牛奔騰,鳥兒歡唱,成群的唐克馬踏水疾馳,一派恣意又美麗的風光。

  若爾蓋國家濕地公園,一塊鑲嵌在川西北邊界上瑰麗奪目的綠寶石,素有“川西北高原的綠洲”之稱,位於青藏高原東部,總面積為2662.7公頃,海拔3000多米,周圍群山環繞,為黃河上游提供了30%水量,被贊為“中國最美的濕地”。

  上世紀70年代,由於過墾過牧、人為開溝排水,這裡的濕地退化,當地牧民也嚴重流失。近年來,國家對若爾蓋濕地採取治沙種草還濕、填溝還濕、濕地生態效益補助試點等方式,保護當地生態系統。2019年初,當地對若爾蓋實施填溝還濕工程,同時修建新的攔水壩蓄水。2020年7月這項工程通過驗收,累計填堵排水溝35公裡,恢復濕地水位6處,恢復濕地區域植被6400公頃,設置圍欄78公裡。

  濕地復綠了,各種生靈又回來了。作為高原濕地生態環境的指示性物種,上千隻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頸鶴飛臨此處。它們頻繁活動的花湖,面積從2009年的200多公頃擴大到如今的600多公頃﹔放養的牦牛多了起來,牧民們也從拆遷時的不舍,到現在愜意地依傍著濕地,全情投入到當地的旅游建設中。

  未來可期

  今年7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赴西藏考察,在林芝尼洋河大橋考察雅尼濕地時,提出了“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對於其中新增加的自然要素“冰”,周宏春研究員認為,“冰”作為當地生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記載著氣候、地磁和物種的變化,對科學研究有重要意義﹔而在全球氣候變暖問題日益嚴峻的今天,關於“冰”的治理將成為青藏地區乃至全球環境保護的關鍵舉措之一。

  除了綜合治理,青藏地區也在不斷探索新的生態保護方法。

  青海省通過爭取到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軟科學“青海濕地生態效益補償模式研究”項目,先后深入黃南藏族自治州澤庫澤曲、河南洮河源等國家濕地公園,探索出兩種新的高原濕地生態補償新模式:基於濕地面積、類型、權屬補償模式和濕地補償綜合模式,很好地完善了過去濕地生態效益補償過程中存在的補助資金不可持續、補償制度不完善等問題。

  “由於各地經濟發展不同、生態環境韌性不同,生態保護存在地域間的不平衡。而高原生態治理作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中最獨特、最關鍵的內容之一,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問題。”周宏春說道,“在一個被稱為‘世界第三極’的地方,如何把優秀的治理方案推廣向全國,如何把科學的治理成果介紹給全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展示中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是我們接下來需要思考的問題。”

(責編:旦增卓色、吳雨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