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西藏頻道

走進西藏自治區昌都市——

太陽光輝照耀“藏東明珠”

本報記者  李嘉寶  鮮  敢
2021年01月28日12:0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橫斷山脈連綿巍峨,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並行奔騰,瑰麗的山水融入獨特的高原氣候,造就了令人神往的“藏東明珠”——昌都。

  昌都市地處西藏自治區東部,滇川青藏四省交界地帶。這裡曾是茶馬古道重鎮,康巴文化產生的沃土,也是今日川藏、滇藏公路的必經之地。

  1950年10月,昌都解放,拉開了西藏解放的序幕。鮮艷的五星紅旗第一次在雪域高原冉冉升起。

  如今,11.86萬平方公裡的昌都大地上,生活著藏族、漢族、回族、納西族、白族、蒙古族等36個民族,其中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在總人口中佔比超過95%。近日,中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公布第八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示范單位,昌都市榜上有名。

  70多年來,太陽的光輝照耀美麗的“藏東明珠”。昌都各族人民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共同邁向美好的新生活,民族團結格桑花正處處綻放。

  

  誰不說“金珠瑪米亞木哥!”

  昌都市江達縣崗托村旁,滔滔金沙江奔涌向南。隔江望去,對岸就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縣。

  1950年10月6日凌晨,住在崗托村山中的小普巴被一陣密集的槍聲驚醒。天亮后,他聽到大人們都在激動地說:“是金珠瑪米(藏語“解放軍”)來了!”

  普巴后來才知道,那天,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強渡金沙江,在崗托村打響了昌都解放的第一槍。戰斗結束后,崗托村裡升起了五星紅旗。

  “那個旗紅紅的,真是好看!”8歲的小普巴心裡這樣想。

  小小孩童對“金珠瑪米”好奇得很,他常常一個人溜到解放軍的駐地附近偷看。“小時候,我被凶惡的農奴主欺負怕了,膽子很小,不敢靠近解放軍。”普巴說,“后來我試著丟過去幾個小石子,他們都沖著我笑。”

  漸漸地,解放軍的駐地成了小普巴最愛去的地方。在那裡,他第一次吃上熱乎乎的白米飯,知道了延安、北京,知道了毛主席。

  “解放軍不要一頭牛羊,還給我們分糧食、修路。誰不說金珠瑪米亞木哥(昌都藏語方言‘好’)!”普巴說,“咱們也和解放軍親如一家!那時候,村裡的9條牛皮船都拿出來,支援解放軍后續部隊渡江。大人們端著酥油茶,歡迎解放軍的到來。”

  五星紅旗照耀下的崗托,人人喜笑顏開。“民主改革后,我們分到了土地、草場和耕牛,翻身做了主人。自從金珠瑪米來了,我們的日子越過越好!”普巴高興地說。

  隨著川藏公路全線貫通、金沙江大橋建成,國道317線在崗托村連通了金沙江兩岸,崗托村的區位優勢不斷凸顯。2012年,在專項資金的扶持下,崗托村實現道路暢通。許多村民瞅准機會,跑物流、開民宿,風風火火干起來,錢袋子越來越鼓。2018年,村裡3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摘帽。

  漫步金沙江畔,一座當年藏漢軍民團結戰斗的雕像格外引人注目:十八軍戰士們高舉旗幟,吹響號角,一面進軍,一面修路﹔藏族群眾牽著牦牛,幫助解放軍運送物資……70多年過去,民族團結的紅色基因,早已融入了崗托人的血液中。

  “崗托村藏漢黨員干部齊心協力傳承優良傳統,增強基層黨組織的服務功能。”崗托村選派第一書記薛偉告訴記者。從參軍入伍到扎根基層,這位不到30歲的漢族小伙,在西藏一待就是10年。

  村民澤旺平措家的房子挨著金沙江,觀景視野極佳。得知他想開民宿,薛偉忙前忙后,聯系技術人員幫助他設計裝修。平日裡,不論大事小事,薛偉總是隨叫隨到,成了藏族群眾的貼心人。“薛書記的電話早就存好嘍!”普巴笑著說。

  今天,在崗托村許多戶人家的屋頂上,一面面五星紅旗獵獵招展。最令崗托人自豪的,是“西藏解放第一村”的紅色名片。

  年歲已高的普巴,每個月仍堅持爬上屋頂,換上一面嶄新的五星紅旗。10歲的孫子普布次仁和7歲的孫女江擁卓瑪常常陪著他。

  “小時候,金珠瑪米告訴我,五星紅旗上的星星代表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各民族人民大團結!黨的恩情,我們一輩子都不能忘!”兩個娃娃簇擁在普巴身邊,靜靜地聽爺爺講過去的故事。那情景,一如70多年前那般動人。

  康巴好姐姐成了致富帶頭人

  江達縣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沒有駕校,著實不方便。

  這座被稱為“藏東門戶”的縣城,毗鄰四川、青海兩省,是沿川藏線317國道入藏的第一站。早在上世紀70年代,許多江達人就開始靠跑運輸謀生計。然而,為了拿到駕駛証,江達人一度要翻過海拔超過4000米的宗拉夷山,到數百公裡外的昌都學開車。

  “為什麼不在江達辦一所駕校?”2014年,嘎通村村民拉措萌生了這樣的想法。說干就干,她拿出自己打工的積蓄,又東挪西借湊足錢,辦起了江達縣第一所駕校。六七年時間裡,這所駕校為江達縣各族群眾提供了極大便利,2000多名農牧民在這裡拿到了駕駛証。

  在駕校的訓練場上,身著深紅色藏袍的拉措正熱情地迎來送往。這位身材高大的康巴女子講著一口流利的漢語,笑聲爽朗,令人如沐春風。

  “看著大家開著自己的車子,奔波在自己的致富路上,我很開心!”拉措笑著說。

  這幾年,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拉措的駕校承辦了“精准扶貧駕駛技能培訓班”。建檔立卡貧困戶來學車,所有費用全免。許多貧困戶靠著這本駕駛証,找到了工作,摘掉了窮帽子。2017年,閑不住的拉措又辦了一個民族服裝加工廠,車間就設在駕校院子的一棟樓裡。

  “在我這兒工作的,各個民族都有哩!”拉措說。

  住在嘎通村的梁震余年近古稀,生活困難。拉措一直牽挂著這位漢族老大哥。幾年前,她請梁震余來駕校負責簡單的安保工作。看到梁震余的生活有了保障,拉措放下心來。

  “藏漢一家親嘛!不分你我。”拉措說,“梁大哥還給自己起了個藏族名字,叫扎西。大家的關系更近啦!”

  西藏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西藏自治區“最美格桑花”、全國“三八紅旗手”、十九大代表……各種榮譽紛至沓來,拉措成了十裡八鄉有名的創業“能人”。

  如今,擔任嘎通村黨支部書記的拉措,仍是群眾們眼中熱心腸的“好姐姐”。村民們到縣裡辦事不會講漢語,她跑前跑后,跟著當翻譯。疫情期間,她停下服裝生產線,組織工人生產了5000多個口罩,到菜市場挨戶分發。

  “熟悉的漢族朋友叫我‘多管局局長’,意思是什麼事都愛張羅著管一管!”說到這兒,拉措的笑聲格外爽朗愉悅。

  民心工程讓群眾端穩“飯碗”

  記者第一次走進蘇窪龍水電站建設現場時,是2020年的初秋時節。藏東高原上的陽光依舊熾烈,滾滾江水泛著點點銀光。大壩上,機器轟鳴聲不絕於耳,運輸車輛穿梭往來,一派熱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蘇窪龍水電站位於四川巴塘縣與西藏芒康縣交界的金沙江干流上,是“十三五”中央支持西藏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項目,由中國華電金沙江上游水電開發有限公司負責開發。

  “國家建的這個大項目,給了孩子一條好出路!”說這話的,是住在附近的藏族大姐次仁拉姆。那時,她剛收到女兒昂旺卓瑪從四川寄來的工資。次仁拉姆心裡歡喜得緊,臉上的笑藏不住。

  次仁拉姆今年50歲,曾是芒康縣索多西鄉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過去,她靠四處打零工獨自拉扯著兩個孩子,日子很苦。大女兒昂旺卓瑪在學校成績不錯,但因生病沒能參加高考,這可愁壞了次仁拉姆。

  2018年,昂旺卓瑪經過資格審定和層層選拔,考上了中國華電助力藏區脫貧攻堅“三定培養”班。這個項目主要面向川藏兩省(區)中國華電金沙江上游水電項目所在地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的適齡青年,進行“定向招生、定向培養和定向安置”。

  “學費全免,還分配工作,總算可以放心啦!”得知女兒是索多西鄉僅有的8名學員之一,次仁拉姆很驕傲。

  在兩年的時間裡,昂旺卓瑪系統學習了水電站運行及管理的專業知識。培訓結束后,她被安排到中國華電在四川的一家運行水電站實習。等2021年蘇窪龍水電站全面建成投產后,昂旺卓瑪會回到蘇窪龍工作,不僅離家近,工資還能翻一番。

  現在,次仁拉姆正熱切盼望著蘇窪龍水電站竣工的日子。那天,也是她家的團圓日。

  而對索多西鄉安麥西村的格鬆曲珍來說,蘇窪龍水電站就是她的家。

  2017年,24歲的格鬆曲珍入職蘇窪龍水電站物業公司,在員工餐廳做了一名服務員。很快,這個熱情開朗的藏族姑娘被提拔為餐廳領班,一年下來能有4萬多元收入。

  “我還在這裡組建了自己的家庭。”格鬆曲珍羞澀地笑了。2019年,格鬆曲珍和來自蘭州的漢族小伙楊鑫善喜結連理。楊鑫善是蘇窪龍水電站的一名現場監理。小夫妻攜手奮斗,譜寫了藏漢團結的佳話。

  “這樣的民族團結家庭,在蘇窪龍多著哩!”格鬆曲珍身邊的同事打趣道。

  高原葡萄酒釀出醇厚民族情

  在芒康縣鹽井納西民族鄉,家家能釀葡萄酒。在這裡,自然發酵和手工釀造的傳統工藝已傳承百余年。

  洛鬆次仁從小就浸潤在葡萄酒的芬芳中。“怎樣樹立自己的葡萄酒品牌?”接下了父親的釀酒作坊后,他一直苦苦思索。

  不久前,記者來到洛鬆次仁的葡萄酒公司。從數百畝高品質釀酒葡萄種植園區,到匯集多國先進設備的生產車間,再到琳琅滿目的葡萄酒展覽區,健談的洛鬆次仁逐一介紹。“我的漢族老師高捷,是我的好搭檔!”他說。

  2009年,26歲的洛鬆次仁來到西北農林大學葡萄酒學院學習,結識了葡萄酒學博士高捷。高捷隻比洛鬆次仁大一歲,兩個“80后”年輕人經常聚在一起討論技術,亦師亦友。

  “您能到鹽井做葡萄酒嗎?”直率的洛鬆次仁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西藏有葡萄嗎?能達到釀酒標准嗎?”從沒到過鹽井的高捷,心裡滿是疑問。

  在洛鬆次仁的邀請下,高捷來到芒康地區考察。地處干熱河谷地帶的芒康,降水少,病虫害不多,再加上高原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無疑是種植葡萄的天然沃土。考察后,高捷的連連贊許讓洛鬆次仁信心十足。

  2009年,高捷以技術入股的方式和洛鬆次仁共同創辦了一家葡萄酒生產企業。創業第一年,公司就建起實驗室、生產車間和包裝車間,獲得了國家食品質量安全認証。2011年,公司生產出符合國家標准的第一批優質葡萄酒。洛鬆次仁以滋養高原葡萄的達美擁雪山之名,打出了自己的品牌“達美擁”。

  多年來,公司的研發中心匯聚了來自不同民族的多位技術專家。在互學互鑒的團結氛圍中,具有悠久歷史的鹽井葡萄酒不斷推出新品,屢獲國際大獎。

  “我們每年都組織技術團隊到內地高校和科研機構交流,也接納內地大學生來公司實習。”洛鬆次仁說。

  鹽井納西民族鄉是多民族聚居區,生活著納西、藏、漢、白等多民族。在洛鬆次仁看來,要發展壯大特色優勢產業,必須形成產業集群。“帶動周邊的葡萄種植戶參與進來,不僅能解決公司原料供應不足的問題,還能使鄉親們增收致富。”他說。

  2016年5月,洛鬆次仁的公司成立了“達美擁扶貧辦公室”。近幾年,公司持續通過“企業+協會+基地+農戶”的模式,帶動芒康縣南部三鄉(曲孜卡鄉、鹽井納西民族鄉、木許鄉)各族群眾種植釀酒葡萄達1萬畝,每戶年均增收超過8000元。

  “先品一小口,再飲一大杯。”在鹽井,喝葡萄酒的習慣多了幾分高原兒女的豪邁。細細品味,甜蜜的生活和醇美的情意,都在裡頭。

   

  圖片說明:

  圖①:2020年9月18日,一名兒童在昌都市某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玩耍。

  圖②:2020年10月7日拍攝的昌都市風光(無人機照片)。

  圖③:2020年9月25日,昌都市江達縣崗托村,村民普巴在屋頂上換上嶄新的國旗。

  圖④:2020年10月8日,慶祝昌都解放70周年專場文藝晚會上的舞蹈《美酒敬盛世》。

  圖⑤:2020年5月6日,昌都市芒康縣木許鄉阿東村,村民在葡萄園裡忙碌。

  (本版照片均由新華社記者詹彥攝)

(責編:吳雨仁、陳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