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西藏频道

每亩增收1700元!看曲水县江村智慧大棚里的致富密码

人民网记者 李海霞 次仁罗布
2025年11月21日15:27 | 来源:人民网-西藏频道
小字号

走进位于拉萨市曲水县南木乡江村的净植茂藤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却依旧是葱郁的绿色。占地215亩,有100栋日光温室、6栋高标准土墙日光温室、8栋育苗温室,工人们正忙着采摘、装运、育苗……

“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靠数据。”副总经理岳耀明打开电脑,智能屏上便显示水肥一体化系统,棚内湿度、温度等数据一目了然,还可随时查看每个棚内实况。

图为数字农业智能屏。人民网记者 次仁罗布摄

图为数字农业智能屏。人民网记者 次仁罗布摄

种植户手机远程操控,就能自动卷膜、精准水肥管理,更让管理效率大幅提升。“以前大清早起来看棚温,现在在家就能调,太方便了!尤其到了冬天,不用哆哆嗦嗦去外面挨冻了!”智慧温棚结出“科技果”,这让种植户段坤成为“新农人”。

这些智能设施既节省人力成本,又能实现蔬菜全周期数据追踪。“依托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基地产量提升了20%。”岳耀明介绍。

作为专业从事农业园区规划与建设、农业技术研发与服务的现代农业企业,该公司秉承“创新驱动、服务带动、绿色发展”的理念,联合中国热带农业科学研究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多家高校院所,开展蔬菜新品种选育和生态高效种植等科技攻关。

在现代化育苗工厂里,技术员周新疆正专心嫁接黄瓜苗。他的目标是创造一株更强壮、适应高原的黄瓜。

图为技术员周新疆正专心嫁接黄瓜苗。人民网记者 次仁罗布摄

图为技术员周新疆正专心嫁接黄瓜苗。人民网记者 次仁罗布摄

嫁接操作堪比一场精微的手术,动作快、准、轻。“嫁接需要很高的技术,否则成活率就会降低,进而影响到整个园区的收益。”从山东来的技术工人滕刘鹏介绍。

培育出来的黄瓜苗。人民网记者 次仁罗布摄

培育出来的黄瓜苗。人民网记者 次仁罗布摄

这项看似微小的嫁接技术,正是曲水净植茂藤公司科技创新的一个缩影。它不仅仅是将两株植物连接在一起,更是将先进的农业理念“嫁接”到传统高原农业中,一棵棵“致富苗”将增收致富的希望“嫁接”到当地农户的未来里。

培育出来的黄瓜。人民网记者 次仁罗布摄

培育出来的黄瓜。人民网记者 次仁罗布摄

“这些是已经嫁接好的辣椒苗。我们年产优质种苗800万株,带动全区优质蔬菜种苗普及率提升至95%以上。”岳耀明向记者介绍。

自成立以来,该公司以现代农业高科技示范园为依托,致力于打造“产学研推用”一体化平台,承担了自治区和拉萨市重点和重大科技项目,2024年获批西藏自治区蔬菜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引进适宜西藏种植的特色蔬菜新品种14个,产量平均提高10%以上。此外,还创建了以微生物应用为核心技术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有效实现耕地质量和农业生态的协同提升,也为西藏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可以说,该公司正成为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

“那么,未来在推动西藏从‘传统农业’进一步向‘现代农业’转型方面,有哪些计划?”

对此,桑茂鹏也给出了答案:“我们以建设高原设施现代农业综合型生产服务模式为目标,立足西藏资源禀赋和社会发展需求,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进一步完善创新链、拓展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积极探索产业融合发展、绿色高效发展和联农带农发展模式,为推动西藏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曲水经验’。”

在这里,科技种子正孕育着乡村振兴的新希望,也讲述着拉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故事。

(责编:旦增卓色、吴雨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