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西藏频道

从荒芜到繁荣的时代剧变

——昌都经济开发区发展综述

2025年09月27日11:40 | 来源:西藏日报
小字号

  在藏东明珠昌都市,一座现代化产业新城正拔节成长——昌都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昌都经开区”)。作为昌都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对外开放、引客入昌的“主门户”,实业兴市、激活市域经济的“主阵地”,昌都经开区实现了从蓝图规划到初具规模、从城郊荒原到现代新城、从产业荒漠到初步集聚的历史性跨越。

  2018年3月,获批首家自治区级经济开发区;2020年6月,获批创建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短短十余年,1.2万余亩土地上演了一场从无到有、从荒芜到繁荣的时代剧变,镌刻下昌都经开人“坚韧奋进、创新求变”的精神印记。

  从产业荒漠到高原经济新高地

  昌都经开区是如何在一片“产业荒漠”中崛起的?答案藏在对党忠诚和实干担当中。2012年12月,一届昌都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自治区昌都工作会议精神,作出建设昌都新区暨经济开发区的决策,一代代建设者以热血破题,在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坚守中蹚出新路,在雪域之巅刻下产业兴、人气旺、动能强的高质量发展丰碑。

  昌都经开区牢牢把握藏东清洁能源开发机遇,聚焦产业链构建与集群培育,成功引入东方电气高海拔风电产业基地、中国水电四局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等重大项目,着力打造全区最具活力、最具规模和产业链最为完整、配套性最为完善的“藏东清洁能源产业园”,协议总投资超6亿元,预计年产值33亿元,带动就业近400人。藏医药产业紧随而上,依托周边县区丰富的藏药材资源,以多瑞医药、恩威医药两家上市公司为引领,仙露藏药、光宇利民、中健康桥等优秀中藏医药企业协同发力,初步形成“种植—生产—研发—临床”的全链条体系,中藏医药产业正从高原走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就连高原的牦牛、藏猪、青稞也“不甘寂寞”,高原农牧特色产品深加工产业固定资产总投资达3亿元,吸引7家食饮品及加工企业入驻。

  从要素集聚到高原智造新引擎

  “企业有需求,政府来跑腿”——昌都经开区创新推出“1+1+1”服务机制,即一个企业(项目)、一名领导、一名联络员,精准对接企业诉求,依托“企业家之家”政企交流平台,帮企业解难题、通堵点;切实发挥政府牵线搭桥作用,与人民银行昌都市分行及各大金融机构积极对接,成功为园区企业发放“园区e贷”及其他贷款31亿元,有效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资金问题,银企对接成效显著,让安商、亲商、富商在昌都经开区成为生动现实。

  2020年12月,昌都经开区成功入选国家第三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一直以来,昌都经开区始终坚持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的融合发展,以“双创示范区”建设和申报自治区、国家级众创空间为抓手,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氛围。截至目前,经开区共有国家级双创平台2个、自治区级双创平台5个,拥有创业导师80余名,入孵企业及团队300余家,累计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42家,企业专利178项,四上企业10家,累计兑现科技创新奖励资金508.5万元。园区还集聚5个科研中心、实验室,覆盖农业科研、环境保护、特色种质资源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等多个领域,通过跨领域协同创新,构建起支撑园区产业发展的科研体系,为高原特色产业升级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技术保障,真正成为高原“智造”新高地。

  从传统运输到智慧商贸新动脉

  物流,至今是制约高原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如今却成为昌都经开区发力的新赛道。通过携手昌都市商务局、昌都市康衢供销有限公司打造昌都·重庆商贸物流“两地双向仓”,以区域农特产品“产地仓”与区外“前置仓”一体化运营,实现集成采购、集成储存、集成运输,降低昌都产品外销、区外产品入昌经营成本。昌都经开区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和市直各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与京东集团达成合作意向,引入京东物流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共同建设高效冷链、仓储、配送体系,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区域性供应链平台,实现更加便捷、高效的供应链服务;借助京东电商平台推动数字商贸发展,设立“京东昌都特产馆”,扩大昌都特色产品销售渠道和影响力,助力“藏货出藏”,为藏东乃至更广域范围内的产品提供稳定、高效的物流通道和推介平台,切实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农牧民增收。(潘为俊)

(责编:旦增卓色、吴雨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