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西藏频道

高原养殖场多了个“数智猪倌”

——工布江达县藏猪产业运用科技手段破解养殖难题

2025年09月25日09:34 | 来源:西藏日报
小字号

  图为技术人员通过智慧养殖监控平台,远程实时查看猪场状况。记者 白玛泽旺 次仁平措 摄

  九月的林芝市工布江达县,秋高气爽,景色宜人。

  在朱拉乡柳四朗村藏猪扩繁基地内,一场无声却坚实的“守护”正悄然进行。智慧养殖系统大屏幕上,温湿度曲线平稳波动,红外传感器实时传回藏猪采食行为轨迹;错高乡结巴村保护场中,基因检测设备发出微光,正为每一头藏猪建立专属遗传档案。远处监控室内,西藏沃野实业有限公司生产负责人车晓欢轻点鼠标,全县藏猪存栏数量、健康状态与繁育进度一目了然。

  自2020年10月成立以来,西藏沃野实业有限公司以智慧平台为核心,用科技破解藏猪养殖“人少猪多”的难题——仅凭少量工作人员,就实现了1万余头存栏藏猪的高效管理,年繁育优质藏猪超过5000头,让传统藏猪养殖产业有了现代化“数智猪倌”。

  智慧平台充当“管家”,人力效率显著提升。走进柳四朗村藏猪扩繁基地,藏猪舍不见传统养殖的杂乱,恒温通风系统持续运行,空气中没有异味。屋顶的红外摄像头如同“千里眼”,24小时不间断追踪每头藏猪动态;地面的物联网传感器每3秒更新一次环境数据,一旦温湿度或氨气浓度偏离最优区间,自动通风与喷淋系统随即启动。

  “以往5个人管理2000头猪都吃力,如今3个人就能轻松照料3000头。”车晓欢指着屏幕介绍,智慧养殖系统实现了从监测、分析到调控的全流程覆盖:通过远程监控,工作人员可实时观察藏猪采食与休息状态;大数据平台会根据每头猪的生长阶段自动生成“定制饲喂方案”,在避免饲料浪费的同时,将出栏周期缩短7天。

  在错高乡结巴村保护场,科技的力量尤为关键。这里饲养的1100余头原种藏猪(包括100头种公猪、1000头种母猪),每一头都拥有自己的“基因身份证”。依托智慧基因检测技术,科研人员能够精准追踪遗传信息,确保品种纯正。“过去选种靠外观和经验,现在全靠数据说话。每年我们筛选出100头优质种公猪免费发放给农户,推动全县藏猪提纯复壮。”车晓欢表示,2024年该场已向产业端供应超过1000头优质种猪,为藏猪规模化养殖筑牢种源基础。

  全链科技联动,推动藏猪走向高端市场。在巴河镇“沃野庄园”,养殖端的科技优势已延伸至加工环节。智能化生产线上,藏猪肉经精细分割、真空包装后,借助智慧供应链系统发往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从猪舍到餐桌,每一个环节都有数据记录。”工作人员扎西平措打开追溯系统,养殖批次、检疫信息、加工时间一目了然,“凭借地理标志和智慧溯源,我们的藏猪肉售价达到每公斤120元,附加值比普通猪肉高出3倍。”

  科技更让藏猪资源实现跨界价值。公司与南方医科大学合作建立动物脐血库,在智慧生物实验室内,科研人员正深入研究藏猪干细胞在高原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治疗中的潜力。“藏猪耐高寒、抗缺氧的特性极为珍贵,用科技挖掘其医学价值,能够进一步提升‘藏猪经济’的内涵。”车晓欢说。

  如今,在林芝,越来越多的藏猪养殖场正装上“智慧大脑”。从保种、养殖到加工的全产业链升级,使“高原藏猪”成为乡村振兴的“数智密码”,也为西藏特色农牧业的现代化进程写下了生动注脚。(卓玛七林)

(责编:旦增卓色、吴雨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