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六十载 拉萨海关的时代答卷

图为拉萨海关在开展国门生物安全进校园活动。 加永拉措 摄
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在拉萨胜利召开,宣告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60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西藏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全方位进步,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
六十年栉风沐雨,六十年春潮激荡。拉萨海关作为这一伟大进程的亲历者与实践者,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海关总署的正确带领下,主动融入、靠前服务,为自治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等各个历史时期的伟大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近年来,拉萨海关立足“边”和“高”的生态位,致力“富”和“强”的优先级,将海关履行守国门、促发展职责使命与西藏“四件大事”深度融合、提质进位,弘扬“忠诚、奉献、富民、强边”的新时代拉萨海关精神,强化“跟着走、跟得上,走出去、走在前”的高原边关高质量发展规律性认识,锚定“筑牢精神高地、护航生态高地、厚植文化高地,当好推动高原经济高水平开放的先锋”建设目标,当好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国门卫士,为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海关力量。
以稳定之锚 扬团结之帆
西藏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重点地区。
西藏幅员辽阔,总面积120余万平方公里,边境线绵延4000多公里,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面对辖区人均监管面积全国最大、人均监管边境线全国最长、驻地平均海拔全国最高的实际,拉萨海关始终将社会稳定视为发展的“压舱石”,坚决履行好拱卫祖国西南边陲的政治责任。
1993年4月,有着1200多年历史的国家一级保护文物拉萨聂塘卓玛拉康寺强巴阿擦金佛遭盗并走私出境。经过长期艰苦的探查,拉萨海关最终将这尊被文物走私贩子经成都辗转香港、漂洋过海贩卖到美国的国宝追回。
2011年3月,拉萨海关成功破获“3·22”特大毒品走私案,截获毒品大麻脂100.56公斤,彻底摧毁了一条横跨尼泊尔—樟木—拉萨—深圳的毒品走私通道。
2024年10月,拉萨海关查办近年来全国最大一起黄金走私出境案,查获走私黄金23公斤。
……
60年来,拉萨海关先后开展“国门利剑”“清邮”等一系列专项行动,配齐配强监管查验设备,联合20余家地方相关单位建立口岸联防联控机制,实现对走私“购、运、储、销”全链条、全方位打击和源头治理。累计查获毒品1200余公斤,黄金900余公斤,走私文物70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文物34件),各类反宣品50余万件。有力化风险中的“可能”为“不可能”,维护了国家安全和西藏稳定。
民族团结,是国家繁荣稳定的基石。拉萨海关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宣传月”等活动,精心打造《党的光辉照边关》等特色文创产品,创新运用时空对话、“青老”结对等方式,深入挖掘民族团结生动故事,形成《雄关漫道》《执守世界之巅》等民族团结教育读本,从厚重的海关历史中赓续民族团结的文化基因,持续丰富拓展“左旋柳”文化品牌的时代内涵,各民族海关关警员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
2024年9月,拉萨海关关史馆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此前,该馆已相继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4个荣誉称号。作为重要的宣传教育阵地,拉萨海关关史馆面向社会公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至今已接待参观者13万人次,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注入了强劲正能量。
高原的风,带着青稞的芬芳,拂过日喀则市谢通门县卡嘎镇曲奴村的草场。放眼望去,整洁的村庄,错落的藏式民居,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乡村新图景。
驻村工作,是密切党群联系、维护基层稳定的关键一环,更是架设在党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拉萨海关先后选派473名干部驻村,在海拔4000米的乡村探索出一条独具海关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浇灌着民族团结之花。驻村干部以走村入户、田间课堂等鲜活方式,深入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和富民惠民政策,依托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常态化组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定精准帮扶措施,开展“走村入户”“防返贫监测”等专项工作,实现16个驻村扶贫点脱贫摘帽;紧盯农牧民急难愁盼,推动实施菜籽油加工、生活饮用水检测等民生项目50余个,发挥海关动植物检验检疫专业优势,协助开展畜禽疫病免疫防控,守护农牧民“钱袋子”。
以发展为钥 开创新之门
六十年沧桑巨变,西藏外贸总值由1965年的693万元跃升到现在的年均百亿规模,运输方式由传统的“人背马驮”到“公、铁、空、邮”立体化物流网络,贸易伙伴由尼泊尔等毗邻国家拓展至全球100多个国家(地区),雪域高原正以更加自信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
拉萨海关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和海关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探索高原边关高质量发展的开放路径,实现了外贸高质量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深度融合、同频共振,有力助推西藏面向南亚开放重要通道建设,培育外贸新动能,支持西藏深度融入“双循环”。
紧扣新时代西藏发展需求,以改革创新为引擎实现新突破。拉萨海关稳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累计推出20余批海关专项支持举措赋能更多“西藏外贸场景”,持续释放政策红利,西藏七地市外贸版图已全部拼齐并不断优化,“十四五”以来,西藏外贸年均增长超40%。通过推广“提前申报”“云签发”等通关便利化措施,压缩审批、审核事项办理时限,目前经西藏口岸进出口商品品类超2000种,吸引区内外千余家企业经此与南亚国家开展贸易。创新“陆港申报、属地查验、口岸直通”等通关模式,畅通“南亚班列”西藏“大动脉”,整体物流效率提升50%。围绕“企业引领、产业赋能”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建立“政策直通+信息直达+服务直送”机制,推行“一票多车”“区岸联动”叠加综保区保税仓储功能,2023年以来,累计2.4万辆国产新能源汽车经西藏口岸高效出口尼泊尔,成为外贸新亮点。积极培育外贸新动能,推动传统贸易向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发展,跨境电商B2B直接出口和海外仓业务落地。
开放平台是推进高水平开放的关键支撑。拉萨海关聚焦开放平台扩容增效、开放层次全面提升,助推西藏深度融入“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全力保障樟木、吉隆、普兰三大传统对尼泊尔陆路口岸高效畅通,推动拉萨贡嘎国际机场航空口岸新增国际航线并建成首个国际货站,助力海拔4772米的里孜口岸焕发“盐羊古道”新生机。大力支持拉萨综合保税区、日喀则国际陆地港、林芝市改革示范先行区、吉隆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发展。西藏实现多个“零的突破”,首个属地查验货场封关运行、首个进境水果指定监管场地通过海关总署验收、首个加工贸易企业落地拉萨综合保税区、西藏本地生产的36辆电摩产品首次出口尼泊尔,我区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作用进一步凸显。
当科技遇见雪域高度,创新便有了服务温度。拉萨海关扎实推进智慧海关建设,深入实施“智关强国”行动,以“好用、管用、实用”为导向,制定以海关“效能优”服务“边疆稳、高原美、产业兴”的20条重点任务,上线“属地查检系统”等10个署级项目,实施“智能查验”等22个边关“微创新”项目。探索实践更多惠企利民的智慧项目在雪域高原落地,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千方百计把发展中的“不可能”变成“可能”。边民互市“人脸识别”项目有效改善边民申报体验,申报平均耗时由原来的30秒大幅缩短至2秒以内,“天路e点通”项目实现口岸进出境车辆卡口自动判别、秒速放行,“智慧鹰眼”项目实时监测运输工具物流状态,“智慧旅检”项目让出入境人员无感通关……科技背后,是高原海关人对“边”和“高”“生态位”的深刻把握。
近年来,高原特色产品凭借其独特品质和地域特色,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为帮助更多“藏字号”产品出圈又出彩,拉萨海关发挥海关技术机构优势,强化技术支撑,参与制定藏香、藏面、藏式甜茶等28项国家、地方和行业标准,拓宽31类商品407个检测项目,年均为西藏好水等高原特色产品提供检测服务1800批次,“当雄牦牛肉”等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成为带动农牧民增收的“金字招牌”。畅通生鲜易腐农产品出口“绿色通道”,全流程跟踪指导企业首单业务,助推羊毛羊绒、西藏好水等高原特色优势产品出口额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值得一提的是,拉萨海关成功培育3家本土特色企业通过海关AEO高级认证,为“西藏制造”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打造“快车道”。
数字是最有力的见证者。1965年,自治区成立之初西藏进出口贸易总值693万元,而到了2024年,这一数字跃升至126.72亿元。这一瞩目成就的背后,是拉萨海关推动西藏外贸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
以生态为底 绘大美西藏
守护好青藏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
拉萨海关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护航生态高地,持续完善国门生物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助推尼泊尔青贮饲料输华,促进西藏生态保护和绿色转型取得新成效。
日前,在樟木口岸,海关关员在对入境旅客随身携带的行李物品中截获显角胸象、纹长腹象两种活体昆虫,均为全国口岸首次截获。
为严防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拉萨海关不断强化国门生物安全监测预警,着眼重点领域搭建口岸监测平台,及时准确掌握口岸及周边区域病媒生物种属构成、分布情况;创新建立珠峰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风险关地协作机制,以樟木、吉隆口岸为试点,与尼泊尔海关开展跨境有害生物联合防控;开展“严防外来物种入侵三年专项行动”,拓展有害生物鉴定项目22项,持续提升口岸有害生物和外来物种初筛鉴定能力。今年以来,拉萨海关截获禁止进境动植物及其产品337批次、同比增长62.8%。
“同学们,这个圆柱形的赤褐色小虫子,大家知道是什么吗?它可是木材的‘隐形杀手’……”近期,在拉萨市第七中学课堂上,海关关员通过实物标本展示,向120余名师生生动讲解检疫性有害生物双钩异翅长蠹的危害。活动现场,海关关员通过展示外来入侵物种标本、讲解“异宠”及外来物种入侵危害知识,帮助同学们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引导青少年树立生物安全意识,积极守护生态安全。
近年来,拉萨海关持续开展防范动植物疫情疫病传入和外来物种入侵科普教育系列宣传活动,推动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宣传教育走进学校、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营造全社会协同守护国门生物安全的良好氛围。
2023年7月17日,首批82.8吨尼泊尔青贮饲料通过吉隆口岸入境,这是尼泊尔饲草首次顺利跨越喜马拉雅山脉进入中国。随着西藏畜牧产业规模扩大,草场生态保护与牲畜养殖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推进尼泊尔青贮饲料等进口,既能有效缓解草场压力,保护高原生态环境,又能提升养殖效率,实现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双赢。
为促成这一惠民项目落地,拉萨海关主动作为,将“推进尼泊尔青贮饲料准入”列入关区重点事项,积极参与《关于尼泊尔青贮饲料输华安全卫生条件议定书》拟定,制定青贮饲料进口专项实施方案,开展进口青贮饲料风险分析,支持地方与尼泊尔开展饲草种植合作,“一品一策”向进口企业开展政策解读,设置“青贮饲料进口专窗”和查检“绿色通道”,建立青贮饲料检测“直送区外”模式,压缩检测时间77%。截至目前,拉萨海关监管进口尼泊尔青贮饲料1788吨。
以强边为舵 启使命之航
边境地区是国家安全屏障的第一道防线,边境建设关系西藏的长治久安。强边是拉萨海关推进强国建设的客观表现和具体要求,也是必须担负的特定使命。
2024年7月,第33轮中(国)尼(泊尔)边境海关互访活动在拉萨举行。此次会谈聚焦维护边境安全、优化贸易便利化等议题,达成多项务实共识。据了解,该互访机制已发展成为落实两国元首共识、推动边境地区发展的成熟平台,为深化双边合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近年来,随着中尼两国发表联合声明、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取得6点重要共识,我国与周边国家关系持续改善,为边境地区经贸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此背景下,西藏作为中尼贸易的主力省份作用日益凸显。最新统计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尼陆路口岸监管货运量达12.13万吨、同比增长22.7%,呈现强劲发展势头。
在吉隆口岸边民互市贸易市场申报大厅,来自周边村落的边民们正在有序办理进口商品通关手续。大厅外,满载货物的尼泊尔货车依次通过智能卡口,“肩挑背扛”的传统贸易方式已成历史。“现在的通关又快又方便,我们的生意越来越好做了。”正在办理手续的边民边巴说道。
就吉隆口岸而言,截至目前,海关备案边民已达500余人、商铺30余家。商品种类日益丰富,从藏毯、竹凳等手工艺品到方便面、金尖茶叶等预包装食品,已实现尼泊尔40多种商品准入。
边境兴则边疆稳,边民富则边防固。拉萨海关把有通商口岸、边境贸易活跃以及有对外通道的地区作为重要发力方向,持续推动边境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以“一岸一策”推动形成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的口岸发展格局,推动边民互市贸易区规范化建设,支持14个传统边贸点恢复开放,不断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促进边境贸易焕发活力。上半年,西藏边境小额贸易达17.9亿元、增长13.2%。
走进日喀则市仲巴县亚热乡达务村,孩子们正在“金钥匙牧家书屋”里享受着阅读时光,老人们正在新建的文化广场上跳着欢乐的锅庄,乡亲们笑容灿烂。这温馨的一幕,正是拉萨海关落实海关总署定点帮扶仲巴县工作的生动写照。
为做好定点帮扶工作,围绕农牧民群众诉求,拉萨海关制定“10+X”长效帮扶机制,从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技术指导、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发力,助力仲巴县实现从矿业“单腿支撑”向口岸经济“多点开花”的转型发展。特别是通过推动边境贸易发展,让古老的“盐羊古道”重新焕发活力。
“要像格桑花一样扎根边关,守好国门。”这是每个海关关员的共同信念。拉萨海关关警员们将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转化为守护国门安全、促进边疆发展的实际行动。
回望过去,第一代西藏海关人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在“世界屋脊”树起“中国海关”的巍峨丰碑,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立足当下,拉萨海关各项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正处在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展望未来,拉萨海关将锚定精神高地、生态高地、文化高地建设,当好推动高原经济高水平开放的先锋,开创更优监管、更高安全、更大便利、更严打私的海关工作新局面,全力推动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李梅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