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西藏频道

山南市成功举办“六十雪域绘绮章·青春观影颂团结”活动

2025年08月08日17:46 | 来源:人民网-西藏频道
小字号

2025年8月3日,当最后一帧《我和我的祖国》画面定格在山南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的荧幕上,60余名青少年齐声高唱的主题曲高亢嘹亮。这场由山南市民政局主办,市政府妇儿工委办、市妇联、团市委协办,山南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山南市民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办的持续七天的“六十雪域绘绮章·青春观影颂团结”公益辅导暨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活动,不仅是一场爱国主义教育的盛宴,更成为了解新时代边疆地区未成年人思想引领工作的鲜活样本。

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历史节点,山南市民政局以“视听+思考+实践”的形式组织的活动,有效达到了回顾西藏历史成就、强化思想引领、激发爱国热情、促进民族团结的效果。

历史坐标中的教育创新:从“记忆传承”到“价值重构”

“当孩子们用粘土捏出天安门城楼的飞檐时,他们触摸的不仅是建筑形态,更是国家的象征。”山南市民政局副局长杨忠平说。

在实践课堂环节,山南市未保中心突破传统说教模式,将国家符号转化为可感知的创作素材。孩子们用灰白粘土塑造布达拉宫基石时,指导老师同步讲述文成公主进藏的历史;在制作“迷你青藏铁路”模型过程中,志愿者结合《天路》影片,解析“挑战世界屋脊”背后的科技突破与民族精神。这种“具象化-历史化-价值化”的三阶引导,使抽象的爱国概念具象为可触摸、可理解、可共鸣的情感体验。

红色影片的选择同样有的放矢。《农奴》与《红河谷》形成历史纵深对比,前者展现旧西藏封建农奴制的残酷,后者刻画汉藏军民团结抗敌的壮烈;《天路》与《长征》则构成建设与牺牲的时空对话,凸显不同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的共同追求。这种编排策略,帮助青少年在历史脉络中理解“团结”的永恒价值,避免爱国主义教育陷入碎片化、口号化的窠臼。

社会治理视域下的协同机制:从“政府主导”到“生态共建”

活动背后,是山南市构建的“1+12+N+N”未成年人四级联动关爱保护体系以及“五社”联动模式的深度实践。山南市民政局作为枢纽,整合妇联、团委等多部门资源,联动多家社会组织与社会群体,形成“决策-执行-反馈”的闭环系统,全方位构建了“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位一体的未成年人保护模式。

在具体实施中,该协同机制展现出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市民政局负责协调统筹;市妇联提供的“爱心大礼包”不仅包含学习用品,更附有《西藏和平解放纪事》连环画;团市委组织的“青年讲师团”将孔繁森事迹改编为沉浸式话剧;民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开发的“观影思考手册”,通过填空、绘图、情景模拟等互动形式,引导青少年深度参与。

“这种政府搭台、社会唱戏的模式,让专业机构做专业事。”参与活动的社会工作者罗布卓嘎举例说,“在‘书香润童心’环节,我们联合本地非遗传承人,将唐卡绘制技艺与英雄故事结合,孩子们在调色勾线中自然领悟到文化传承与国家认同的内在联系。”数据显示,活动期间形成的“未保”工作总结,为后续服务工作制定提供了精准依据。

边疆治理现代化中的少年担当:从“受教育者”到“建设者”

活动成效不仅体现在100余份手工作品与60余份感悟手记中,更外化为青少年的行动自觉。在“未来西藏建设者”主题讨论上,14岁的旦增罗布(化名)提出“利用太阳能资源开发青少年科普基地”的设想;来自牧区的德庆措姆(化名)构思了“双语爱国故事APP”。

以上变化印证了山南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的目标:通过系统性教育,培育具有历史纵深感、文化自信力、时代使命感的新一代边疆建设者。正如山南市未保中心负责人所言:“我们不仅要让孩子们记住西藏和平解放的日期,更要让他们理解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不仅要教会他们唱《歌唱祖国》,更要让他们懂得为何要守护国土安全。”

当夕阳为布达拉宫镀上金色,一群参与活动的青少年正用藏汉双语在黑板上书写“祖国万岁”。这个充满象征意义的画面,恰似本次主题电影周的缩影: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在传统与创新的融合中,雪域高原的少年们正以独特的方式诠释着爱国主义的当代内涵。这场始于电影、终于行动的教育实践,为边疆地区未成年人思想引领工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山南样本”。当爱国主义教育真正扎根于文化土壤、生长于时代语境、绽放于青春实践时,便能激发出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

(责编:旦增卓色、吴雨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