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个地标串起民族团结“同心圆”
——拉萨市民委打造“可触摸的民族团结”三维实践样本

古城拉萨,八廓街的转经道上人流如织。大昭寺金顶的鎏光与周边藏式民居的彩绘交相辉映,唐蕃会盟碑前常有各族群众驻足凝视……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地标,如今都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在拉萨市民委的推动下,它们成为“民族团结石榴巷”的重要地标,用看得见的载体、摸得到的温度,讲述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动人故事。
近年来,拉萨市民委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紧跟区党委、拉萨市委部署,以多民族群众互嵌式社区打造为抓手,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网络”为延伸,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雪域高原深深扎根。
一点位一特色:
让历史见证“有形”传承
八廓街旁的达果绕赛大院里,藏族阿妈卓玛正在和汉族邻居李阿姨一起晾晒青稞。“我们院里住了藏、汉、回、纳西等多个民族,谁家有困难,大家都会来帮忙。”卓玛指着院墙上的老照片说,这些年大院里的故事被整理出来,成了街坊邻里教育孩子的“活”教材。
这样的特色点位,在八廓街共有21个。拉萨市民委立足老城区悠久的民族团结历史,精心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古建旧址:既有融合多民族建筑风格的大昭寺,见证汉藏千年情谊的唐蕃会盟碑;又有彰显中央政权治藏历史的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还有根敦群培纪念馆等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文化地标,以及达果绕赛大院这样的模范院落。
在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旧址,斑驳的墙面上还能看到当年汉藏官员共同处理政务的痕迹,讲解员会向参观者讲述中央政权对西藏的有效管辖史;在根敦群培纪念馆,根敦群培跨越民族界限追求真理的故事,让各族群众深受触动。拉萨市民委组织专人深入挖掘这些点位的历史,整理出一批接地气、有温度的“拉萨故事”,让沉睡的历史变为鲜活的教材。
“这些不是冰冷的建筑,而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史诗。”拉萨市民委负责人说,通过梳理和呈现,让群众在行走中就能触摸到民族团结的历史脉络,感受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厚底蕴。
一点位一标识:
让文化认同“有感”于心
7月,漫步八廓街,细心的人会发现,21个民族团结地标旁都矗立着一块特殊的标识牌。镀铝铜板材质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最引人注目的是右下角的二维码——用手机轻轻一扫,手绘地图、历史图片、语音讲解便同步呈现,藏汉双语的文字清晰介绍着点位的历史,仿佛打开了一扇穿越时空的窗口。
这是拉萨市民委在古城保护与风貌提升中融入的巧思。为了让标识既符合古城气质,又能经久耐用,他们反复研究材料和工艺,最终选择了仿铜烤漆工艺,既保留了历史厚重感,又能抵御高原的风霜雨雪。
“标识牌不仅是介绍,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参与设计的工作人员说,标识牌的每个细节都力求体现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之美。
针对网络时代的传播特点,拉萨市民委创新推出“民族团结石榴巷”小程序,将21个点位的故事搬上云端。在八廓街经营特产店的回族青年马明经常用小程序给客人讲解,他说:“有的游客对唐蕃会盟碑感兴趣,扫码就能看到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还能听到藏汉双语的解说,大家都觉得很新鲜。”
一点位一故事:
让创建成果“有效”落地
八廓街的商户们最近多了个新习惯——客人消费后,他们会推荐对方扫码参与“收集文明碎片”活动。游客在不同点位扫码,就能解锁对应的民族团结故事。这个由拉萨市民委设计的互动环节,用点位二维码“微创建”将“宣传民族团结故事”转化为“解锁旅行生活彩蛋”,让民族团结教育变成了有趣的“寻宝游戏”,以贴近生活的场景、触动心灵的故事、实实在在的成果实现民族团结教育的“软着陆”。
拉萨市民委工作人员介绍,现在通过小程序把故事转化为“旅行彩蛋”,让群众主动去了解、去传播。
如今,八廓街的21个民族团结地标,已成为各族群众共同的精神家园。散步的藏族老人会向游客介绍唐蕃会盟碑的历史,年轻人在社交平台分享民族团结的故事……这些点点滴滴的变化,正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落地生根的生动写照。
从历史深处走来,向美好未来走去。拉萨市民委以扎实的举措,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古城的血脉,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雪域高原共同谱写着团结奋进的新篇章。 (卢文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