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之上如何跑出“加速度”
——2025年上半年西藏外贸形势解读

“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我区外贸再次刷新纪录:2025年上半年,进出口总值43.4亿元,同比增长14.1%,增速继续领跑全国。
这一数字的背后,是雪域高原用60年时间,从“人背马驮”到“公、铁、空、邮”立体交通运输体系的跨越;是从693万元到百亿级规模的指数级跃升。目前,西藏已成为“中国制造”走向南亚的重要通道。
“从数据里,不难分析出,我区对外贸易动力更足、结构更优。”拉萨海关综合业务一处处长旦增介绍说。
上半年,我区出口37亿元,增长15.4%,进口6.4亿元,增长7%,显示产业竞争力持续增强。一般贸易占比54.6%,增长18.1%,稳住了外贸基本盘;民营企业进出口42.5亿元,占97.9%,成为绝对主力; 对尼泊尔进出口21.9亿元,增长22.1%,占中尼贸易总额四分之一以上,西藏在区域价值链中的“桥头堡”地位进一步巩固;“新三样”产品(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出口9.1亿元,增长12.2%,绿色低碳成为高原外贸最鲜明的底色。
旦增说:“我们可以从通道、平台等逻辑链,解析西藏外贸为什么能跑出‘加速度’。”
通道建设:从“末梢”到“前沿”。近日,南亚班列“铁公”联运物流模式,把郑州到加德满都的物流时间从20天压缩到9天,物流效率提升50%。31个省区市企业借道西藏与南亚做生意。通道红利直接转化为产业红利:日喀则市进出口17.8亿元,增长49.8%,跑出了全区41%的贡献率。
平台矩阵:综保区、陆地港、边合区等平台叠加带来的规模效应,发出了“通道经济”向“产业经济”过渡的明显信号。拉萨综保区上半年进出口10.7亿元,在全国168个特殊监管区中排名52位;“区岸联动”“一票多车”等改革,让西藏也能像沿海一样“分送集报”。日喀则国际陆地港首创“铁公联运、一箱到底”通关模式,出口查验货场正式投用。
同时,拉萨海关出台进一步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服务外贸高质量发展12条措施,为“新三样”产品出口量身定制9条措施,推出“一业一策”“一企一策”与“关长送政策上门”活动,积极把藏香、冬虫夏草等“小而美”产品做成国家、地方标准;新能源汽车“申报专窗”“预归类”“预约通关”等便利措施,让海拔最高口岸也能跑出“绿色速度”。
总的来看,今年上半年我区外贸规模稳中有增、质量优中有升。这背后,是西藏从“地理高地”迈向“开放高地”的巨大变化,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在雪域高原的生动写照。
当国产新能源汽车驶入加德满都街巷,当冰川矿泉水摆上香港超市货架,当虎掌菌成为首尔餐厅舌尖上的美食,西藏外贸已不仅仅是经济报表上的一组组数据,而是一条连接高原与大海、传统与现代、民生与国家的时代经纬。西藏正在用外贸的“加速度”,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现代化答卷。(李梅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