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西藏频道

雪域高原的幸福篇章

2025年07月24日10:09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旦增
  受访者供图

  尊追罗布
  本报记者 徐驭尧摄

  巴桑卓玛
  受访者供图

  阿旺扎西
  本报记者 吕九海摄

  桑珠
  鹿丽娟摄

  雪曼
  受访者供图

  西藏林芝市波密县玉许乡林琼村美景。
  刘玉才摄(人民图片)

  重返受灾村  建好新家园

  ■ 旦  增  乡村振兴专干

  我今年29岁,是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长所乡古荣村的乡村振兴专干。

  今年1月7日,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其中,古荣村是这次地震受灾最严重的村庄之一。强震发生的几天前,我刚从村里离开。

  我的家在拉萨市尼木县吞巴镇。在古荣村工作的6年,我和父母妻子聚少离多。父母年事已高,孩子又刚出生,纠结中,我在1月3日递交了辞职信。欢送会上,脖子挂了上百条哈达。7日上午,我在家里带娃,妻子突然对我说:“定日县发生地震,古荣村受损严重!”我心里咯噔一下,许久才缓过神。临别祝福就发生在前几天呀!“我要回去”成为当时唯一的想法。

  家人起初不理解。我告诉他们,古荣村是我大学毕业后一直工作的地方,村民早已视我如亲人。听罢,父亲嘱咐一句“去吧,咱不做忘恩负义的事,注意安全”,并掏出3万元,让我购买救援物资。我又凑了10多万元,带着请战书与物资赶回古荣村。

  重返村里,来不及悲伤,我迅速投入救援、清理废墟、搬运物资,以及入户摸排、安抚群众情绪等工作中。

  我熟悉每家每户的情况,村民们也认可我,灾后恢复重建,正是需要人的时候。随着工作的开展,我向领导请求撤回辞职信,决定继续留在古荣村。

  半年多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与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古荣村灾后恢复重建有序推进。新房主体结构施工基本完成,进入装修装饰阶段,村民们很快就能从板房搬进新房!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提供了一些就业岗位,不少村民也不用外出务工。日子正一天天好起来!

  生活步入正轨,村民们开开心心。接下来的日子,我期待看到更多洋溢幸福的笑脸。我要与全村200名村民一起,把新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本报记者  史志鹏采访整理)

 

  吃上“文旅饭”  日子很红火

  ■ 尊追罗布  民宿工作人员

  这些天,附近格外热闹。原来,就在我工作的民宿旁,正在开办一个现代艺术展,我也去凑了凑热闹。听说,这个萨迦艺术空间站,是西藏第一个县级当代艺术场馆,就是为了给艺术家提供创作与交流的平台,促进西藏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的交融。

  虽然不能完全看懂,但是我知道,这样的活动搞得越多,我们民宿的生意一定越来越好。

  我生活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萨迦县,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这几年,县里不仅花大力气推进萨迦古城保护,还根据本地特色建设了萨迦艺术空间站、乃仓酒店与古城平措康桑文化遗产民宿等一系列文旅项目。

  由于是古城,我们每个工作人员需要兼任讲解员,为住宿的客人讲解萨迦的文化故事。锻炼的时间长了,大致的脉络都能给客人讲明白。

  我们民宿的特色是本地文化氛围浓厚。在民宿内部,巧妙融合了萨迦标志性的红、白、蓝三色及萨迦文化的符号,并以现代标准服务顾客,打造独具特色的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日喀则人,但长期在外地读书。2019年大学毕业后,我面临着很多职业选择,特色文旅酒店行业进入了我的视野。那时候,日喀则已经有了很多酒店和民宿,但是大多数都很传统,只满足顾客的住宿需求。我先在拉萨的酒店试水,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新思路。

  这几年,业态变了。我渐渐明白,文旅行业不光要提供住宿,还要充分发掘其中的文化属性。所以,当我们在萨迦的民宿开张后,我选择回到家乡。

  诚恳地说,此前萨迦不是西藏旅游的热门目的地,更多只是游客们的一个途经地。但是随着地方政府深入挖掘当地文化价值,更多过客有了“留一晚”的理由,我们文旅从业者也能从中获益。现在的萨迦,能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能听到天南海北的口音,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吃上了“文旅饭”。投身旅游行业,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

  (本报记者  徐驭尧采访整理)

  

  修建家乡“幸福路”  “小白”成为“全面手”

  ■ 巴桑卓玛  工程项目员工

  在安徽合肥工业大学读书时,我曾多次在西藏拉萨贡嘎国际机场乘坐飞机。然而,想不到,有朝一日我会成为一名建设者,为雪域高原沟通外界的这座“空中桥梁”的建设出一份力。

  2023年9月,参与贡嘎机场改扩建工程建设的广东华路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发布招聘需求,招聘西藏本地户籍的大学毕业生,我立即报了名。我家就在山南市贡嘎县,从建筑工地回家只要半个小时车程。我还记得当时回家跟父母说有了新工作,大家都很高兴。

  贡嘎机场1966年投入运营,已经建立起连接全国各地的航线网络,早就深度融入了西藏群众的生活。对我们来说,前往贡嘎机场的路是一条真正的“幸福路”。

  近年来,随着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贡嘎机场的旅客吞吐量大幅增加。人多车多,给机场外部交通带来很大压力,入离港道路时常堵车,成为未来发展的一大“痛点”。我们参建的是贡嘎机场外部交通改造工程,旨在大幅改善机场通行条件,为贡嘎机场实现年旅客吞吐量550万人次的目标奠定基础,让“幸福路”更通畅。

  在项目上,办公室工作繁杂琐碎,很多任务我都是第一次接触,比如第一次学习看建筑图纸、第一次写工作简报、第一次使用建筑公司办公软件等等。我不断地向同事们请教,大家对我很包容也很有耐心,一点点指导我完成工作。在项目部一年半,我已经从一个“小白”成长为“全面手”,上传下达、外部沟通、撰写报告等业务都能胜任。

  2018年,我出藏读大学,这些年切实感受到高原交通设施日新月异的变化,公路的“筋骨”、铁路的“脉络”和民航的“羽翼”一起在“世界屋脊”上交织成网,“人享其行,物畅其流”逐步实现。

  机场改扩建工程完成后,我还会跟着公司奔赴其他项目。能够为家乡修“天路”,我很骄傲,也期待能有越来越多的“致富路”“幸福路”,我将为了这个目标继续努力。

  (本报记者  程远州采访整理)

  

  校园生活真快乐  每天都有新收获

  ■ 阿旺扎西  小学生

  我今年12岁,是西藏自治区那曲市比如县白嘎乡小学五年级五班的一名学生。“扎西”在藏语里是吉祥的意思。

  每天早上8点,爸爸妈妈送我来上学,上下午各有4节课。我们要学语文、数学、藏文、英语、科学、道德与法治、体育等十几门课程。

  藏文老师上课很有意思,我们不按照课本的顺序学,和老师沟通后,老师会先给我们讲感兴趣的课程;有的课文对话比较多,老师会和我们扮演不同的人物把课文“演”出来。这样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藏文。

  我坐在教室的第一排,教室里配备了电子黑板,无论是老师板书还是我们上去答题都很方便。我对电脑和人工智能也很感兴趣,每周都去机房里上信息课。现在我已经可以用键盘流畅地打出汉字了,正在学习怎么用藏文打字。今年春晚,我在电视上还看到机器人和机器狗,感觉特别神奇!

  每日的午餐和晚餐在学校吃,每顿饭都有三荤一素,吃不饱的话还可以去加餐区再盛一碗。学校的食堂饭菜很丰盛,我尤其喜欢玉米炖排骨和鸡腿!有些同学家离学校有三四十公里远,不太方便,学校会给他们提供宿舍住,每天有三顿饭和一次夜宵。

  每周三下午是我最快乐的时间,学校组织了足球、篮球、羽毛球等很多兴趣社团,有相应的老师来教。我喜欢打篮球,同学们分成几个小组,在篮球馆或者室外的场地上一起活动,非常热闹。

  马上我就要上六年级了,要面临考初中。现在我的学习成绩不错,希望能考进“内地西藏班”。我的哥哥在湖南读大二,我也想去内地读大学。我的梦想是当一名导游,去全国各地看美丽的风景,接触不同的人,增长见识。

  最后,我想和全国跟我差不多大的小朋友们说,祝你们学业有成,平安健康,万事如意。扎西德勒!

  (本报记者  吕九海采访整理)

  

  传承非遗技艺  推广“彭岗陶器”

  ■ 桑  珠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我来自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尼木县帕古乡彭岗村,今年40岁,和彭岗陶器手艺结缘27年。去年6月,我获得了一份沉甸甸的荣誉——尼木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这是对我个人的认可,更是对我们彭岗村世代相传的陶器制作技艺的肯定。

  在我们藏族人眼里,泥土是大自然的馈赠。彭岗的陶器制作技艺历史悠久,从有记忆时起,家里的陶罐就是生活离不开的伙伴。妈妈用它存牛奶、装青稞酒、盛酥油茶。我们彭岗特有的黏土做出来的陶器,存东西不易变味,乡亲们都爱用。彭岗陶器看着朴素,工序却极其繁复,取土、运输、粉碎、塑型、晒干、上水、烧制、成型、上漆(釉),整整9道!

  光是取土,就大有学问。

  刚开始学习这门技艺,我就跟着舅舅爬上村旁海拔4000多米的山顶。只有那里,才有我们需要的优质黏土。舅舅告诉我:“桑珠,这黏土啊,是陶器的命根子。山顶的土最细腻,黏性足,像揉好的面团一样柔韧,可塑性最强。”我从取土开始,一点一点地学习。慢慢地,泥土在我手里听话了,碗、罐、壶……这些实用又好看的陶器雏形,逐渐在我手中诞生。

  随着手艺精进,找上门的客户也多了起来。高兴的是,由于相关部门的关心与重视,彭岗陶器正迎来新的生机。我的想法很实在:在时间和精力允许的情况下,我想在村里教些愿意学的年轻人,帮助他们在家门口就业。我想创办一个合作社,把大家组织起来。这样既能拓宽乡亲们的就业路子,壮大村集体经济,又能整合力量,打响“彭岗陶器”这一品牌。

  彭岗陶器不只是我们藏族文化的“活化石”,更能成为我们村子发展的新动力。我会继续用双手让这古老的技艺焕发新的光彩,把高原的文化薪火,一代代传下去。

  (本报记者  琼达卓嘎采访整理)

  

  扎根雪域高原  守护百姓健康

  ■ 雪  曼  医生

  我是西藏自治区那曲市比如县人民医院的第一位女麻醉医生。从一名普通内科医生到掌握麻醉技术,始于浙江宁波援藏医生张磊手把手地带教,也离不开我对家乡医疗事业的责任与热爱。

  去年3月,第十批宁波援藏医疗队抵达比如县人民医院时,麻醉科人员严重短缺,宁波李惠利医疗中心的张磊成了比如县唯一的麻醉医生。他24小时待命,深夜被紧急召回手术室是常态。

  来自宁波的医疗专家组团在比如县开展了那曲规模最大的关节置换手术,平均每天开展4台手术,双休日也不例外。面对激增的手术量,我主动申请当麻醉医生助手,由张磊医生手把手教我。

  从内科到麻醉科,零基础的我面临着巨大挑战。张磊医生为我量身定制学习计划:术前,他细致讲解麻醉原理和患者个体情况;术中,他教我调整药物剂量,密切观察生命体征,遇到问题,及时引导我独立思考;术后,他带着我复盘,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从最初的紧张生疏,到后来的熟练配合,我在实践中成长,逐渐成为一名合格的麻醉医生。

  还记得去年9月的一个深夜,一位孕妇因难产急需剖腹产。接到电话后,我飞快地赶往人民医院。张磊医生站在一旁,鼓励我独立开展作业。他坚定地对我说:“别怕,我在,按流程来。”他的话如同“定海神针”,让我冷静下来。最终,我成功完成了人生中第一例独立麻醉手术。当新生儿响亮的啼哭声传来,我自豪极了。

  随后,我前往拉萨继续深造。如今,我已独立完成100多台麻醉手术。作为藏族女麻醉医生,我熟悉家乡的语言和习俗,用藏语向患者解释麻醉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每当看到术后患者露出的笑容,我都无比欣慰。

  感谢援藏医生,传授我技术,让我实现了成长,更好为家乡作贡献。未来,我将继续扎根雪域高原,守护家乡百姓的健康。

  (本报记者  刘军国采访整理)

(责编:旦增卓色、吴雨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