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新牛富民记
——阿里地区改则县野血牦牛产业托起群众幸福路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掠过阿里地区改则县麻米乡古昌村的草原,改则县野血牦牛选育场的牧工布多吉扬起鞭子,清脆的响声惊起几只鼠兔。阳光下,几百头野血牦牛正甩着长鬃啃食青草,它们比普通牦牛高出一头,脊背像隆起的小山丘,黝黑的皮毛泛着油光。布多吉望着牛群里蹦跳的犊牛,脸上的皱纹里都盛着笑意——这些“金疙瘩”正让牧民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从逐水草到富家园
在改则县古姆乡森多村,野血牦牛这一“新特产”正悄然改变着牧民的生活。近日,森多村党支部书记索南扎西接受采访,讲述了这一特色产业背后的发展故事。
“我们村世代以牧业为生,是传统的牧业村,以前大家过着‘夏逐水草冬守棚’的日子。”索南扎西介绍,这里地处羌塘腹地,野牦牛资源富集,在自然环境中,家养牦牛与野牦牛杂交孕育的野血牦牛,天生带着“优势基因”,黝黑的皮毛下藏着更强的生命力。
“传统牦牛生长慢、效益低,当初听说野血牦牛有诸多好处,我们就想闯出条新路子。”索南扎西回忆道。不过,这野血牦牛刚出现时,不少村民心里打鼓:“会不会不好养?”直到专家团队专门研究,再加上多年实践验证,大家的顾虑才彻底消散。
更让牧民安心的是近年来良种补贴政策的及时兑现。2023年,改则县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到实地优中选优,对3岁以上野血牦牛种公牛佩戴耳标,签订合同并兑现4000元补贴,“这笔钱直接打到卡上,相当于给大家吃了定心丸。”索南扎西告诉记者。
如今,野血牦牛的优势已清晰显现,后代生长速度远超本地牦牛,肉质更细嫩,产奶量也显著提高。“以前卖一头普通种公牛能赚8000元,现在野血牦牛种公牛能卖到1.5万元,一头就多赚7000元!”索南扎西笑着算起收益账,“通过这些年的持续推广,森多村琼乃自桑专业合作社目前已存栏1200多头野血牦牛,其中370多头为公牛,主要用于改良本地牦牛品种,持续提升后代品质。”
展望未来,森多村计划扩大养殖规模,探索深加工,让“新特产”真正成为村里的“金名片”。“看着牧民腰包鼓起来,脸上笑容多起来,我打心底里高兴。”索南扎西望着远处的牛群,眼里满是期待,“我相信靠着野血牦牛,森多村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
科技让牦牛变成“金疙瘩”
来到改则县野血牦牛选育场,场长巴多打开饲草饲料库门,一股青草香气扑面而来。“这些青草和精饲料是为野血牦牛冬季补饲准备的,专门为不同生长阶段的牦牛调配。”他指着墙上的配方表,上面详细标注着犊牛、母牛、种公牛的营养配比。
科技是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近年来,改则县联合自治区农科院、兰州大学等机构,累计投入超1000多万元实施12个科研项目。从2021年的野血牦牛杂交后代繁育及高效养殖技术示范推广,到2024年的野血牦牛体细胞克隆研究,科技赋能让野血牦牛产业底气十足。
此外,选育场依据血缘、外貌特征、母牛繁殖性能、公牛雄性特征及配种能力等标准,进一步优化组建野血牦牛核心种群,目前已建立规模达535头的核心种群。
选育场的实验室里,兰州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景小平正盯着电脑屏幕上的数据分析图。“看这个繁殖效率曲线,通过营养调控及种公牛优选优配等措施,野血牦牛的产犊间隔从24个月缩短到18个月。”他介绍,“从2020年开始,我们就对改则野血牦牛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通过营养调控,监测营养代谢、繁殖生理活动及繁殖效率参数,探索高效繁育路径,推动野血牦牛高效繁育。2022年至2024年选育场共产犊230头,产犊率达95%,犊牛成活率99%。”
近年来,随着对野血牦牛的科学研究不断深入,其身价也不断上涨。数据显示,野血牦牛在屠宰性能、肌间脂肪沉积、肉食用品质,以及肉中矿物质、微生物、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与组成等营养品质方面均优于家养牦牛,其绒毛品质符合多种纺织产品标准原料要求。野血母牦牛、公牦牛活体重较家养牦牛平均分别高出56.2千克、54.8千克。野血母牦牛肉中氨基酸组成超过国家粮农组织标定的“优质蛋白质来源”标准。此外,野血牦牛血液中富含的血红素、血红蛋白等物质还具有药用开发潜力,为野血牦牛屠宰加工副产物高值利用及产业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产业托起高原新希望
“去年年底的阿里地区农畜产品交易会上,我们森多村琼乃自桑专业合作社单靠售卖野血牦牛肉就增收55万余元。”索南扎西难掩喜悦,“我们还把野血牦牛肉销往拉萨,因为肉质好,特别受大家欢迎。”
2024年,改则县野血牦牛产业成功斩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和“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双认证,标志着该产品在品质与生态价值上获得国家级认可。与此同时,当地以野血牦牛心脏血为原料,开发出巧克力、QQ糖等一系列高附加值健康食品,进一步拓展了牦牛资源的深加工路径,为阿里地区特色农畜产品转型升级树立了新标杆。
产业发展,百姓共享红利。改则县通过实施畜牧良种补贴政策,在古姆乡、洞措乡、改则镇、察布乡、先遣乡推广优质野血牦牛种公牛506头,投入资金202.4万元。目前,野血牦牛良种后代的覆盖范围持续扩大,已惠及改则县四乡一镇、28个行政村居,156户家庭和9个合作社因此受益。
“近年来,改则县高度重视畜牧产业发展,政府先后投资1.35亿元,实施改则县优质野血牦牛繁育科技扶贫产业项目,建成了1个创新中心、2个繁育点、3个保种场。截至目前,全县野血牦牛存栏4521头。充足的保有量,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劲。”巴多介绍道。
培育野血牦牛,不仅有利于推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化转型,更能加快改则县创建牧业强县的步伐。巴多表示:“挖掘野血牦牛的遗传潜力和种质资源,是让牦牛产业提质增效的关键。接下来,我们会联合自治区农科院专家,开展新品种培育研究,让种群越来越兴旺,让产业发展真正惠及更多农牧民增收致富。”
夕阳为草原镀上金边,布多吉赶着牛群回圈,牛铃叮当与他哼的古老牧歌交织在一起。“以前哪敢想啊,草原上的牛能变成‘金疙瘩’。”他笑着说,歌声里不再有对风雪的忧虑,只有对明天的憧憬。 (永青 洛桑旦增 达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