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西藏频道

乡村普法进行时 温暖服务零距离

——林芝市持之以恒推进乡村法治建设落地见效

2025年07月16日11:07 | 来源:西藏日报
小字号

  近年来,林芝市各级司法行政系统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大局,以法治乡村建设为重要抓手,创新思路、精准发力,在乡村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普法活动,有效破解基层普法难题,打通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为乡村治理注入强劲法治动能。

  载体创新,沉浸式普法激发学法热情

  乡村普法,关键在于接地气。针对乡村普法形式单一、效果有限的堵点,林芝市各级司法行政系统积极探索,因地制宜打造了众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普法新阵地。

  今年6月,在墨脱县德兴乡,荷扎村大院里的会议室经过改造,摇身一变成为该县首个农村“法治影院”,并同步配套村级法治图书室,且整合资源建立法治影片库。村民无需出村就能免费观看各类法治题材的影片,这一举措受到了村民的广泛欢迎。

  该村村民边巴说:“农闲的时候,我们可以点播看电影,只要是和法治相关的影片,想看什么就看什么,视觉效果很好,看完驻村干部还给我们讲解其中的法律知识,娱乐、休闲两不误,大家都很喜欢。”

  同样是变“被动听”为“主动学”,朗县则以“法治夜校”云课堂促进普法广覆盖。

  朗县持续擦亮“以案释法法治夜校”品牌,将晦涩法条转化为“农家方言”,增强普法亲和力。同时,创新推出“云课堂”线上平台,定期推送乡村普法微视频,确保学习覆盖率100%。目前已累计开展活动480余次,受益群众达7.8万余人次。该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乡村普法的“金名片”。

  服务下沉,将法治服务“最后一公里”推向零距离

  林芝市各级司法行政系统着眼于解决乡村法律服务资源稀缺、获取不便的难题,全力推动法治服务重心下移、力量下沉。

  波密县依托“法治超市”提供一站式法治服务,建成集普法宣传、法律咨询、纠纷预调于一体的“法治超市”,提供50余类法治“产品”。自运行以来,通过“产品自选+专业导购”模式精准对接群众诉求,化解基层矛盾纠纷920余件,电话咨询350余次,为群众挽回直接经济损失395万元,惠及2.7万余人次,成功推动法治资源从“分散供给”向“集约配送”转型升级,成为乡村法治服务的“旗舰店”。

  米林市推动“说法”矛调一体融合化解基层矛盾,创新构建以人大代表为关键、司法力量为基础的“矛盾纠纷排查+日常普法”工作机制。以西嘎门巴村人大代表联络站“说法室”为代表,整合人大代表联络站、检察工作室、警务室、金牌调解室等平台力量,零距离化解纠纷、面对面开展普法,让群众在家门口即可享受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实现法治力量在基层的有效聚合。目前累计开展土地流转纠纷、婚姻纠纷等民生类法律上门服务40余次,调解民生问题21件。

  工布江达县、察隅县则坚持送法进“虫草采挖帐篷”,创新推出“宣讲+”模式。针对农牧民群众语言习惯和接受能力,广泛运用藏汉双语进行宣讲,重点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西藏自治区冬虫夏草采集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非法采挖、非法收购获刑的典型案例进行警示教育;深入浅出讲解虫草交易“打白条”、打架斗殴、赌博等行为的违法性及后果,用“乡音俗语”解读惠民政策和法律知识,将带着泥土味和糌粑香的法律法规送到虫草采挖一线,有效增强了群众守法意识和维权能力。

  融入日常,法治文化浸润乡村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物业管理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小区公共区域的经营收入扣除运营费用后,归我们全体业主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详细规定了家庭、学校、社会、网络、司法等各领域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职责。”

  近来,在巴宜区的许多茶馆,谈论法律问题的话题越来越多。司法干部、律师、法学大学生等纷纷投身于普法工作,推动普法教育融入基层群众生活场景,逐步让法治成为农牧民生活的新常态。

  巴宜区司法行政系统通过“茶馆学法”活动,组织普法教育成员单位,针对身边热点及常见纠纷,深入人员集中的甜茶馆,采取现场咨询、答疑解惑、发放双语宣传册等形式,围绕反诈、维权、食药安全、民族团结、未成年人保护、禁毒等主题,开展面对面、心贴心的法治宣传,逐步使“甜茶馆里学法律”成为农牧民日常生活的新习惯、新常态。目前,该活动覆盖了巴宜区2个街道7个乡镇共112家茶馆,推动4300余人在“饮茶中学法”,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

  不仅如此,针对农牧区地域广、方言多、普法难度大的实际情况,林芝市司法行政系统创新拍摄藏语、门巴语、珞巴语、僜语等“乡音普法”短剧,以“身边事说法理”的方式,制作了一批群众“听得懂、学得进、用得上”的普法短视频,有效增强了普法工作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让学法懂法逐渐成为群众的日常习惯。

  林芝市各级司法行政系统通过一系列富有创新性、实效性的普法举措,推动法治宣传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法治服务从“被动接收”向“主动接受”转变,普法覆盖面从“点状散布”向“全域扩展”转变,精准普法效能大幅提升,乡村法治氛围日益浓厚。(刘枫 王珊 谢筱纯)

(责编:旦增卓色、吴雨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