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探索实践“非遗+”模式——
做好活态传承 添彩美好生活

图为2025年林芝桃花旅游文化节巴宜区分会场工布响箭展演活动现场。记者 谢筱纯 摄
图为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内文创区的“拉飒姑娘”布娃娃。 记者 晓勇 摄
近年来,那曲文旅局以那曲传统锅庄舞展演为突破口,进一步推进那曲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全力打响那曲锅庄舞品牌。 图为那曲市群众艺术锅庄队队员在草原上跳锅庄舞。 (那曲市文旅局非遗处提供)
作为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届总台春晚,总台2025年春晚西藏拉萨分会场以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为舞台背景,在国家级非遗《飞弦踏春》中欢快开场。短短8分钟,极致浓缩展示了38种西藏非遗元素……让世界领略了西藏传统文化的魅力。这背后,是西藏依托“非遗+”模式,为千年文化注入时代活水的生动实践。
西藏是名副其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60年来,从抢救性记录到活态传承,西藏非遗保护体系经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截至目前,全区已建立四级非遗名录体系,涵盖各级各类代表性项目2760项,拥有代表性传承人1790名。格萨尔传、藏戏和藏医药浴法3项成功列入联合国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非遗资源密度及人均非遗资源量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非遗保护事业呈现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特别是“非遗+”模式的探索,让深藏的非遗珍宝从“静态展品”变为“可触可感可参与”的活态文化,真正“活”进了现代生活。
“非遗+文艺”:
古老锅庄踏响时代节拍
那曲锅庄,这朵藏北高原的原生态舞蹈之花,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席卷全国都市广场,携着牧歌的苍茫与现代电音的律动,从藏北草原走来,“圈粉”成都、“惊艳”北京、“亮相”上海,更在短视频平台收获数亿流量。
每晚8点,拉萨拉鲁湿地公园上演震撼一幕:上千市民在悠扬牧歌中,围着20余名领舞者踏歌起舞,传统颤膝踏步与现代律动完美融合。今年是美朵卓嘎和次仁央金姐妹创办“拉鲁湿地果皆林”的第六年。从最初的几人小团体,到如今编创200余支舞曲、吸引众多学员的教学团队,她们用手机镜头记录传播,让古老舞蹈焕发新生。
自治区文旅厅非遗处处长努木的感慨道出关键:“没有门槛的快乐,就是最好的文化通行证。”
2022年,那曲锅庄被列入市级非遗名录后,其独特魅力加速释放,节奏中蕴含牦牛斗舞的刚健、鹰隼翱翔的轻盈,更巧妙融入黑颈鹤优雅的生活姿态,实现人与自然的灵魂交融。
有文旅专家指出,那曲锅庄的爆火绝非偶然,它以“零基础可参与”的包容性打破文化壁垒,用传统基因嫁接现代审美,更依托广场舞的社交属性构建新社群。
目前,那曲锅庄正在申报自治区级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一位在成都靠跳那曲锅庄直播带货的“95后”藏族女孩说:“在这里跳锅庄,既能触摸藏文化的温度,又能找到归属感。”
当北上广的年轻人跟着短视频模仿“甩袖三连拍”,当成都宽窄巷子响起那曲牧歌改编的电子乐,夜幕下的拉鲁湿地公园,人潮仍在律动。
“我们为那曲山歌王子让桑巴丹的作品编舞时,从没想过锅庄能这样火遍全国。”次仁央金翻看存有上百条教学视频的手机,笑容里满是惊喜。
从草原到都市广场,从非遗名录到抖音热榜,那曲锅庄的足迹印证着一个真理:最古老的文化脉搏,终将在当代找到共振的心跳。
“非遗+文创”:
从“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
去年,与布达拉宫隔河相望的慈觉林,矗立起了一座以西藏非遗为主题的“宫殿”——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沿这座依山的新建筑盘旋而上,游客指尖拂过一件件独属于西藏的非遗——藏纸的粗粝、唐卡的华彩、藏香的氤氲。
当行至二楼文创区,一隅活力景象,骤然点亮历史的深沉,一排排“拉飒姑娘”布娃娃,身着华丽藏装静静伫立,吸引游客驻足流连。
“拉飒姑娘”不仅是玩偶,更是非遗匠心的温暖载体和区域化品牌。项目负责人鸳婕介绍,团队翻阅海量史料,严格还原西藏不同地域非遗服饰特色——农区氆氇、牧区皮袍、林区孔雀纹,乃至格萨尔王铠甲图腾、文成公主琵琶襟等细节,“就连娃娃的面容亦有原型依据。”鸳婕介绍道,藏香、牦牛绒、非遗编织等元素,都通过“娃娃+”模式焕发新生。
更大的温度,在于“她力量”的赋能。“拉飒”品牌由拉萨市妇联推动,旨在落实妇女创业就业扶持政策。它联动13家妇女合作社和女性企业,为堆龙德庆区东嘎社区等地的基层妇女提供系统培训和宝贵平台,让她们用巧手制作“拉飒姑娘”,从家庭走向广阔市场,真正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
该品牌的概念源自堆龙德庆区东嘎社区妇女主席央达娃的童年故事——一名解放军战士赠送的布娃娃成为了她的情感寄托,也赋予了“拉飒姑娘”军民鱼水情与民族团结的深层内涵。
从20世纪末的起步探索,西藏“非遗+文创”产业以传统手工艺为主,初现雏形……如今,放眼西藏的文创市场,藏香被制成精巧香饼,氆氇化作娃娃华服,牦牛绒编织成温暖配饰。藏文书法作品秒售空,雕版拓印体验成打卡热点,西藏博物馆的“宁吉姆啦”“阿古顿巴”IP成为爆款,双体陶罐文创单品月销超800件,上海援藏团队联名推出的“江孜氆氇”系列服饰广受欢迎……西藏非遗正从博物馆展柜轻盈落地,以灵动的形象“活”在人们掌心。
“非遗+文旅”:
从秘境珍宝到共赏共享
曾深藏于村落寺庙的西藏非遗珍宝,如今借力“非遗+文旅”,以前所未有的广度走向世界,打通了文化活态传承与旅游消费体验的脉络。
在拉萨八廓街非遗体验馆,游人如织。游客可亲手填绘唐卡金线、揉捏藏香药泥、体验氆氇织造。当雄县的“当吉仁赛马节”成为文旅融合典范,赛马、温泉、徒步吸引大量游客。从珠峰脚下的定日县到藏东林芝,非遗主题民宿如格桑花绽放……
“工布响箭”是工布地区特有的一项民间传统体育竞赛项目,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被列入第二批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位于林芝市的鲁朗镇扎西岗村,“工布响箭”传承人顿珠将自家院落改造为工坊。他不禁感慨:“过去响箭只在节日射,如今天天有游客来学,很受欢迎。”
如今,非遗从遥不可及的“展品”,变成了可触、可感、可参与的沉浸式旅行体验项目。在上海援藏团队助力下,江孜宗山古堡脚下建起“氆氇工坊”。游客不仅能观看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展示“江孜金丝氆氇”织造绝技,更能亲手参与染色、编织。这条“非遗+红色旅游”线路年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带动50余名织娘就业。
“非遗+文旅”不仅盘活了文化资源,更深层激发了文化主体的自信与创造力,让传承从“要我守”变为“我要传”。
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4年,中央和西藏自治区财政累计投入专项资金4.73亿元,用于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开展传习活动及保护利用设施建设等。自治区文旅厅非遗处相关负责人表示,预计到“十五五”末,全区非遗项目将突破3000项、传承人2000名。
“非遗+”的深度融合,让西藏非遗走出展柜与深闺,在当下生活的土壤中,开出繁花。当游客带走一枚氆氇书签、一段锅庄视频,带走的不仅是西藏记忆,更是一粒粒生生不息的文化种子。这条从雪山秘境通往世界的文旅之路,铺就了西藏非遗的璀璨未来,也诉说着这片土地愈发坚定的文化自信与蓬勃生机。(晓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