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地同心谱新篇 双拥共建结硕果
——昌都市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的生动实践

“98岁姐姐终于见到了25岁弟弟!”——今年年初,这则跨越豫藏两地的烈士认亲故事,令万千网友动容。
被誉为“藏东明珠”的昌都市,不仅是西藏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更是一片浸润着军民鱼水深情的红色热土。
近年来,昌都市持续推动“烈士寻亲”专项行动,通过数据库比对、史料溯源、跨省协作,已成功帮助43位无名烈士确认身份。一场又一场跨越时空的“团圆”行动,蕴含着对英烈久违的告慰;一条条寻亲情感纽带,编织起一张覆盖藏东大地的“双拥网络”,让昌都的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璀璨光芒。
制度筑基:双拥工作走向规范化、系统化
清晨,昌都市卡若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开始忙碌起来。工作人员四郎泽登正专注地为一位老兵办理优待证。角落茶座飘着淡淡茶香,墙上“让军人成为全社会最尊崇的职业,让退役军人成为全社会最尊重的人”的标语,醒目而庄重。
“这里不只是办事窗口,更是老兵们温暖的家园。”四郎泽登微笑着说道。
这样的场景,是昌都市构建新时代双拥工作体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昌都市将双拥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建成覆盖市、县(区)、乡(镇)、村(居)的四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服务网络。
在驻昌某部队,新落成的智能供氧系统让战士们告别了“高原反应影响训练”的历史。这背后,是昌都市委、市政府对“部队所需,就是我们行动所向”的承诺。
“以前,高强度训练后身体恢复慢,严重影响训练进度与官兵身体健康。如今,不仅有了供氧系统,供暖系统也投入使用,官兵们能更专注战备训练。”驻昌某部队李营长见证着营区的改变。193件困扰部队的“老大难”问题逐一销号,民生工程与国防建设实现同频共振。
双向奔赴:构筑军民融合温暖闭环
“爸爸妈妈你们看,我这次考试考进班级前十名了!”看着视频里女儿扬起的成绩单,驻训官兵土登曲培顿时眼眶湿润。
在昌都,“军人子女教育优待”不是一句空话:661名军娃通过“绿色通道”走进优质校园。
更暖心的是“就业直通车”服务。近年来,昌都市退役军人事务系统积极搭建退役军人就业平台,累计举办专场招聘会60余场次,186名退役军人成功就业。同时,58名退役军人主动投身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在美丽高原建设中勇挑重担,逐渐成长为“兵支书”“兵委员”等基层骨干,成为带动一方发展的“领头雁”。当地政府还妥善安置了27名退役士兵和3名转业军官进入党政机关工作,确保人尽其才。
退役军人扎西平措曾在雪域高原戍边5年。2013年7月,他成功当选昌都市卡若区卡若镇波妥村党支部书记。多年来,他始终保持离军不离党、退役不褪色的军人本色,秉持“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拼搏精神带领村民发展村集体经济。村集体经济从微乎其微,壮大到如今的年入46万元。
“从军营到村委会,岗位虽变,但为民服务的初心始终未改。”扎西平措的话激励着众多战友投身家乡建设。
民拥军的暖流涌动,军爱民的热血同样滚烫。近年来,驻昌部队开展“军民团结一家亲”义诊活动100余次,免费提供药品100余万元;向驻地学校提供援建资金200余万元,捐赠价值62万元图书、桌椅等学习用品;为28个定点帮扶村捐赠价值600余万元的生活用品……
精神铸魂:红色基因厚植新时代双拥文化沃土
昌都市聚焦营造双拥浓厚氛围,将双拥理念深度融入城市文化肌理。于昌都而言,双拥不仅是政策,更是一种文化基因。
漫步在昌都街头,“双拥广场”“双拥街”的红色标语随处可见。昌都战役主题展览凭借全息投影技术,生动再现往昔战场风云。昌都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原主任李加旭介绍:“目前全市已打造2个双拥主题公园、2条双拥街,设置各类双拥宣传牌267块。就连公交车都成了‘移动的双拥课堂’,让双拥文化可触可感、深入人心。”
更具创新性的探索正在展开:“双拥共建林”中,20万株树木蓬勃生长,见证着军民共植的深厚情谊;“老兵宣讲团”步履不停,累计开展130余场国防教育,让爱国强军的种子播撒心田;219家“拥军门店”组成爱心联盟,从温馨餐馆到专业汽修厂,现役军人和持优待证人员可优惠优待。藏餐馆老板央金笑着说:“看到军人们吃得开心,我心里就觉得高兴。”
夜幕降临,茶马广场的双拥主题墙上,“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藏汉双语标语熠熠生辉。昌都正在新时代的双拥征程中勇毅前行,续写“金珠玛米呀咕嘟”(藏语:解放军好)的动人传奇,生动诠释军民团结坚如磐石,就是发展路上最强大的密码。(周婷婷)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