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驮队到5G,那曲牧民生活的世纪跨越

海拔4500米的藏北高原,一场静默的革命正在发生——牦牛驮队穿越千年的盐路被柏油公路覆盖,黑帐篷升起的炊烟与5G基站的信号塔并肩而立,从九死一生的驮盐贸易到智慧牧区的“数字”浪潮,从游牧帐篷到通水通电的安居房,那曲用不到三代人的时间,完成了传统生存逻辑与现代文明的史诗级对话。
驮运贸易到现代化商业——
驮运蜕变为物流动脉
“我病了、盐巴没了、五头牦牛死了。”这曾是那曲等地驮队时期家书中的语法、断句笑话,原文本是“我无病,白尾牦牛死了。”一封报平安的家书,却因断句或书写错误,让亲人彻夜难眠。在那个物资匮乏、通信受限、交通闭塞的年代,买一袋盐巴、送一封家书、出一趟远门,都需要经历意想不到的挑战。
54岁的扎西桑姆家住那曲市色尼区孔玛乡,回忆起往昔,她感慨万千,“我们那里没有专门驮盐的队伍,每年夏天只能等着前往拉萨交易的巴青、索县等地的驮队经过,托他们把我们的羊毛、牦牛毛拿去换盐、糌粑和大米等。”扎西桑姆告诉记者,每年藏历六月牧草返青后,陆续会有牧民赶着牦牛、马匹组成的驮队,运着羊毛、牦牛毛到盐湖与守湖人换盐,再于八月驮着盐到山南、拉萨一带换粮食,赶在冬季来临之前回到藏北。
如今,藏北草原上,路网如织,列车和货车的轰鸣取代了驼铃的叮当。物流车队日均运输量超3000吨,覆盖全市所有乡镇。据今年那曲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4年那曲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5.1亿元,同比增长5.7%;物流业产值突破12亿元,占GDP比重4.8%。曾经“以命换盐”的驮运史,已成为了博物馆展板上的记忆,成为了年轻一代口中的传奇故事。
从帐篷到安居房——
一砖一瓦筑起牧区新生活
“以前的多玛区(现雁石坪镇),只有几顶黑帐篷。冬季寒风刺骨,夏季漏雨成灾。取水需徒步数公里凿冰化雪,家具仅有土垒的床基和牦牛毛卡垫。”61岁的雁石坪镇一村村民曲培站在崭新的安居房前感慨道。
转机始于交通升级。1985年,青藏公路完成沥青铺设,木材、砖石得以运入牧区。1990年,多玛区出现第一座土屋;2006年,西藏启动“农牧民安居工程”,那曲市作为西藏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地区,累计投入23.6亿元,新建改造住房4.2万户,惠及16.8万人。
“安居工程不仅仅是盖房子,更是生活方式的重塑。”住房变迁带来的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改变,更是社会关系的重构。“过去,邻居可能相隔几十公里,现在串门只需走三分钟。”雁石坪镇色赤玛村村民索南伦珠说。而更深远的影响还体现在代际关系上——老一辈牧民在干草房、库房梁上晾晒风干肉,年轻人则在直播间购买、销售牦牛肉干,祖孙三代对“家”的定义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达成微妙平衡。
2022年初,随着那曲市安多县雁石坪35千伏输变电工程扎木变电站24小时带电试运行结束,雁石坪镇的8个村、787户、约4000名农牧民用上了稳定的大电网,西藏“北大门”告别了用电不稳定的历史,正式与数字化的世界接轨。
智能牧区——
太阳能与5G共绘草原新图景
时空跳转至2024年夏季,记者走进那曲市色尼区孔玛乡牧民森格的夏季牧场,只见森格家透气又防雨的帐篷顶上挂着WiFi路由器,土灶“结墣”成了摆放藏式木碗的装饰架,印着“京东物流”的纸箱堆在角落,里面是刚到的电动打茶机和儿童羽绒服。
“去年‘双十一’,我在手机上给侄子买了识字挂图。”索朗曲珍点开拼多多APP,购物车里躺着太阳能充电宝和便携式发电机。这种变化在有关数据中也得到了印证,今年那曲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4年,那曲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5.1亿元,农村电商覆盖率100%,重点行政村5G信号通达率100%。
夜幕降临,森格点亮帐篷里的LED灯。电视正播放藏语版《新闻联播》,主持人播报着:“2024年那曲市地区生产总值246.34亿元,同比增长6.1%……”索朗曲珍端出高压锅炖的牛肉,招呼邻居一家共享晚餐。两家孩子举着手机互晒游戏战绩,老人们则用保温杯喝着网购来的普洱茶。
“现在最愁的不是吃穿,是子孙的教育。”而今年那曲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4年那曲教育投入增长18.7%。这种“甜蜜的烦恼”,在几十年前根本无法想象。
站在那曲市郊的观景台远眺,历史长河在此呈现奇异叠影:驮盐古道与高速公路平行延伸,黑帐篷与光伏板共享同一片阳光,牛羊的悠闲啼叫声与5G基站的电流声共振成新的频率。这里没有非此即彼的取代,只有共生共荣的创造——牧民们用安居房保存记忆,用无人机延续游牧的自由,用电商平台拓展草原的边界。当世界热议“传统如何应对现代”时,那曲给出的答案是:煤气灶与土灶并存,打茶机与铜壶并立——牧民们以开放姿态拥抱时代的变化,让生存的智慧永远比海拔更高。(德吉央宗)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