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西藏频道

“自家孩子”成“新宠”

——山南市措美县春耕春播工作见闻

2025年04月07日09:15 | 来源:西藏日报
小字号

  农谚云:自家的孩子,别人的庄稼。

  今年春耕春播期间,山南市措美县把青稞种子换成了“自家孩子”。2025年,措美县培育出的“山冬7号”“黑青稞”开始在全县大面积推广播种。

  2024年,措美县农业产值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20.52%、牧业产值占74.99%,是一个以牧业为主、农业兼营的牧业县。去年,全县耕地总数为14741亩,粮食产量为3500.9吨,其中青稞产量达3113.8吨。受海拔、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影响,农业产量有限。为了提高青稞自给率,近年来,措美县精心筛选,培育出本土抗逆性强、亩产高的青稞良种。

  春染田间绿,种优仓廪实。今年,适应措美当地气候的良种成为措美县农牧民的“新宠”,也为全年粮食丰收注入硬核底气。

  粮田变良田 丰收有底气

  记者在措美镇高标准农田项目施工现场看到,大型机械来回穿梭,平整土地、开挖沟渠、整修道路,将原本零星分布、条块分割、高低不平的土地变成了相对集中成片、面积均衡的耕地。

  “以前地块不规则,不利于机械化耕作。现在,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改善农田水利和土壤基础条件,改变了传统的耕种方式,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和土地效益。”措美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土地是农业的根本。近年来,措美县通过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提升耕地质量,进而不断提高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夯实粮食安全。2024年,措美县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000亩,完成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1000亩。

  科技赋新能 繁育本土种

  在措美县乃西乡农田里,技术员拉巴抓起一把种子,黝黑的脸上泛起笑意:“过去都是买‘外地’种子,就怕到苗期‘水土不服’。现在用的是咱们自己培育出来的种子,适应性强且实惠。这是咱们的‘金疙瘩’,宝贝得很啊!”

  一粒良种,万担好粮。种子是粮食之基,良种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据介绍,原先因为措美县海拔高、耕作基础条件差、传统耕作方式未能及时转变,导致粮食产量不高。为此,措美县依托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从外县购买优质青稞品种进行种植培育。为保证种子的纯度和质量,在优良种源、水肥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过程中,农技人员丝毫不敢懈怠。2024年,措美县市级种子田内培育出的“黑青稞”以产量高、品质优、抗旱耐冻性强的特性成为群众的优选品种。成片的种子田种植同一品种,这被措美县农牧服务中心负责人伍金龙多称为“一县一品”。

  为确保该品种推广取得良好成效,措美县采取“技术人员蹲点服务+乡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科技特派员、农技特聘员全程参与”的工作机制,走进田间地头,加大指导服务力度,将本土种子的品种特性及配套栽培技术普及到户、到人,切实提高技术服务的到位率、精准率。截至目前,措美县已收购本土培育“黑青稞”种子42.5吨。

  良机加良法 增产又增效

  走进措美镇当许社区达当组机播现场,只见拖拉机在地里来回穿梭,伴随着机器的轰鸣,一粒粒饱满的种子被播撒进土壤里。另一边,农技人员旦增蹲在地头,扒开土层,捏起一把土放在手心里揉搓,仔细观察着土壤湿度。

  “前段时间下了场雪,目前土壤墒情比较合适,有利于春耕生产。接下来,一定要做实做细水肥管理、病虫草害防控等,确保有个好收成。”旦增一边了解春播情况,一边向农户索朗扎西传授技术要点。

  连日来,措美县在政策落实、农业技术培训、农资保障上持续发力,稳步推进春耕春播工作。积极动员农技人员、科研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农户家中,用“家常话”“大白话”把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耕地保护等相关政策送到群众身边。先后投入1293.71万元,用于打造高标准农田,完善农田渠系、机耕道以及修建小型水塘等基础设施建设,筑牢稳粮根基。统筹协调种子、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储备调运工作,严把农资产品质量关,确保农资供应量足、质优、价稳。通过技术人员手把手指导,帮助群众解决土地翻耕、送肥到田、育苗播种、田间管护等生产问题。坚持农业发展坚守生态底色,通过推广农家肥改善土壤结构,降低面源污染。

  截至目前,措美县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农牧民积造农家肥2.5万吨,调运并发放化肥117吨、农药0.431吨、商品有机肥147吨、检修保养农机45台,已兑现农机购置补贴20.234万元,计划兑现耕地地力补贴68.54万元,农作物良种推广率达86%以上。

  “今年,我们计划春播面积为14317.24亩,截至目前已完成春翻面积8400余亩,春翻进度达到59%,全县春播工作预计5月初全部完成。”措美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春播的种子全是县种子田里培育出的优质品种“黑青稞”,后期做好田间管理,平均亩产有望达到667斤以上。(孙开远)

(责编:旦增卓色、吴雨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