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西藏频道

记者探访西藏那曲市海拔近4800米的高原村庄

克服冻土高寒  解决群众用水难(深阅读)

本报记者  徐驭尧
2025年02月22日13:13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早春,在西藏自治区那曲市色尼区古露镇,依然寒风凛冽,最低温度有零下20多摄氏度。

  在海拔近4800米的木托村,房屋三三两两分布在广袤草原上。虽然天气还很冷,但村民们的心很热。“饮水有保障了,心里暖啊!”村民桑杰扎西说。

  从凿冰取水到家中接水

  用水,在高寒地区不是件容易事。

  从村委会出发,转过了几座山,峰回路转间,眼前一座小小的房子就是桑杰扎西的家。院子里有个水龙头,打开就有清澈的水流。

  桑杰扎西接了一桶水,拎到家旁边的牛圈。“不仅是咱们的生活需要用水,牲畜饮用、搅拌饲料,都离不开水。现在,再也不用跑去大老远处取水了。”桑杰扎西说。

  木托村是一个典型的牧业村,海拔高,民居分散,怎么用到放心水一度困扰着这里的居民。

  “最早的时候,我们去周围的河里面凿冰,拿到家里把冰化开用。这样取到的水杂质多,不卫生。”桑杰扎西说。后来,村委会所在村中心有了水井,家家户户都备了大水桶,居民们到村中心打大桶水运回家。

  这样仍不能保证稳定供水。有一次,温度极寒,桑杰扎西穿得严严实实,在风雪中一路骑摩托车到村委会。没想到,刚进院子就被告知:“水井冻住了,今天没有水啦!”

  桑杰扎西心里一凉。这意味着他得顶着天寒地冻,再跑上十几公里,去隔壁村庄取水。他别无选择,只能快快上路,赶在天黑前把水运回了家。

  村里想了很多办法——尝试用管道引水,但管道总会被冻裂;把管道埋在地底,但一铁锹下去就是冻土,无法实现深埋;村民们也多次试过打井,但是厚厚的冻土层让他们一无所获。

  为了解决用水问题,每年冬天最冷的时候,木托村都要雇运水车,从最近的水源地取水运到村里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这是高海拔地区的共性问题,地下的永久冻土层特别厚,给供水造成很大困难。”那曲市水利局副局长胡春雨说,“另外,因为我们这里是牧区,群众需要将水龙头设在室外,方便喂养牲畜,这让冬天的用水保障更加困难。”

  “十四五”以来,那曲市农村饮水工程维修养护不断提质增效,水利部门共计投入资金1.95亿元,实施农村饮水维修养护建设2131处,受益人口达13.2万。越来越多的人像桑杰扎西一样告别了四处取水用的生活。

  从更新设备到改造升级

  距离桑杰扎西家几公里处,一个土坡格外显眼,上有一间简易房和巨大的光伏板,土坡下埋藏着的就是木托村的饮水井。

  几座巨大的设备轰鸣运转,将地下水抽出后进行净化,再向外输送,设施由清洁能源驱动,由电脑控制取水量和净化效果。

  随后,这些水流会通过输水管道送到群众家中。受制于冻土,管道只能浅埋。得益于新技术,埋藏虽浅,但是水不易冻结。输水管道沿线装有小型太阳能光伏板,电能用于加热管道,确保管内温度始终在冰点以上。

  解决用水难题,既需要科学技术,也需要科学规划。“这对管道选址提出了高要求:要能埋管,岩壁等就不行;又要保证光伏板正常工作,不能设置在阳光照射不到的阴影处;还要尽可能减少管道长度,降低施工和运营成本。”项目运营方、中水净通(西藏)高原供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建超说。

  取水端如何设计?在这里,水龙头和其他地方也有区别。为了确保冬季不上冻,村里不仅给村民家的水龙头上架设了小型光伏板用于加热,还将管道设计得格外粗壮。“我们在水龙头外做了夹层,灌注了液体保温材料。光伏板的电能加热保温材料,即使没有光照,也能确保水龙头不结冰。”陈建超介绍。

  从水源地到木托村群众家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供水保障系统。“高寒型光伏自动净化水站、新型光伏防冻管道和光伏防冻取水桩相配合,保证了整村通自来水,从取水、运水到群众在家用水,保障供水的每个环节。”陈建超说。

  陈建超和团队试验了很多次。最早,他曾尝试引进成熟的设施设备,但是光伏板故障、水管炸裂、加热系统能效不足……问题层出不穷,团队反复进行调整。第一个成功试点在那曲市聂荣县。陈建超对多处冰冻水井进行解冻防冻改造,直到第三年,才实现试点地区正常供水。

  在色尼区,一座高寒地区供排水(零碳)研发实验基地里,陈列展示了多项高海拔供水的新技术。“那曲地域广、情况复杂,我们掌握的技术手段越多,越能应对恶劣的自然环境,确保供水平稳。”陈建超感慨。

  从村民管理到专业管护

  设备持续改善,维护力量要跟上。

  早上,旦增贡桑来到取水点,打开设备机箱,检查各项数据指标。这是他每天早上的第一项任务。

  旦增贡桑是木托村的党支部书记,也是村里的“水管员”,负责供水设备的日常维护和检查。“我们经过了培训,能及时上报设备运转情况,还能自己动手解决一些常见问题。”旦增贡桑告诉记者。

  “我们在每个区县都建立了农村供水运行管护站。但是那曲面积大,巡查一遍需要好多天。‘水管员’的加入,极大降低了运营成本。”色尼区农村供水运行管护站工作人员益西说。

  简单问题由“水管员”解决,复杂问题仍需益西抵达现场。有天傍晚6点多,管护站接到基层供水点的求助电话——“村里的水井坏了,我们找不到原因,能不能来看看?”

  报故障的村庄距离管护站足足有400公里。益西和其他工作人员立即出发,晚上快10点才抵达村庄。益西和同事们更换了线路,几经调试,让水井恢复工作。

  益西至今记得那天村庄供水点的情形——十几名村民在水井旁焦急等待,益西和同事们一下车,村民就把他们围了起来,七嘴八舌地请他们维护水井。

  “这份迫切让我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使命。”益西感慨。在他工作的服务站有一面墙,挂满了锦旗,都是村民对他们的感谢。“这一年,我们收了几百条群众送的哈达,感谢我们帮助他们解决供水难题。”益西说。

  此前,村庄的水井普遍由农牧民进行管理,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比较缺乏。目前,那曲全市11县(区)在实施第三方公司农村供水运行管护的基础上,均引进第三方公司进行农村供水运行管护工作。胡春雨表示:“我们力争2025年底实现农牧区供水工程专业化管理全覆盖,解决农牧区农村供水管护问题。”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22日 04 版)

(责编:旦增卓色、吴雨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