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干净 更卫生 更健康
——西藏定日县确保灾后恢复重建区域生态环境安全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上午十点半,定日县曲洛乡措昂村村民拉巴普尺已经推着垃圾桶在路边等垃圾收集转运车了。不一会儿,喜孜城运公司的垃圾收集转运车驶了过来,村民陆陆续续把垃圾桶推过来,把垃圾倒进垃圾车里,又把空了的垃圾桶推回家门口。“他们每天都过来收垃圾,现在扔垃圾非常方便,不仅安置点的卫生更好了,也有利于我们自己的身体健康。”拉巴普尺说。
定日县灾区生活垃圾转运组现场负责人扎西告诉记者,他们负责定日县长所乡、曲洛乡、措果乡的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填埋工作,每天早上八点半出发到各安置点收集生活垃圾,一直忙到晚上八点多,将收集到的生活垃圾送到填埋场进行填埋。每天要运送2至3趟,前段时间每天能收集接近20吨生活垃圾,现在每天也有10多吨,累计转运生活垃圾411吨。
为确保灾后恢复重建区域生态环境安全,日喀则市生态环境局成立市生态环境局定日6.8级地震灾后重建项目环评保障工作专班,进一步明确工作专班组成人员、工作职责,做好环评政策解读指导工作。印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环评审批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指南》,明确了民房、公共服务设施等11项环评政策,其中11类项目环评豁免、8类项目环评降级,所有灾后重建项目环评审批时限压缩50%;组织编制《日喀则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应对定日县6.8级地震灾害涉及生态环境相关技术规范及工作指南汇编》,对灾后恢复重建生态环境保护提出要求,包括扬尘控制,废水处理,固体废物收集、清运和处置,以及噪声污染防治等。此外,日喀则市生态环境局还出台了《环境应急作战指挥手册》,编制地震灾区安置区饮用水水源安全、生活垃圾处置、废墟清理、医疗废物处置等6个技术指南和10个技术方案。
日喀则市生态环境局定日县分局副局长殷哲介绍说,定日县坚持对安置点生活垃圾实行日产日清,对医疗废弃物按照暂时贮存时间不得超过两天的要求做到两日一清,在废墟清理过程中实行物料分类堆放、路面洒水降尘等。同时,加强对安置点水源地及各污染源外围监测工作,累计开展监测207个点位,安装水质净化设备7套。
在措果乡嘎热果吉村安置点,干净清澈的水从水龙头里哗啦啦地流出来,村民加布和妻子正在旁边洗衣服。“我们家离水龙头就几十米的距离,用水非常方便,而且还有热水,很干净,喝起来放心。趁着今天天气好,我们打算把衣服洗干净。”
定日县水利局助理工程师巴桑旦增告诉记者,水龙头里的水是经过净化的,达到国家饮用水安全四项指标,可以直接饮用。
定日县水利局在嘎热果吉村安置点安装了一套大型智能化操作、太阳能供电的水质净化设备,每天早中晚3次定时供水6吨,能满足措果乡政府所在地和周边村6000余名群众的饮水、做饭、洗衣等需求。巴桑旦增介绍,在美朵、玉白等村安置点,还安装了7台小型净水器,每台可满足2500至3000人的饮用水需求,每天24小时供应热水。近期还将在班久岗村、吉翁村等再增加12台净水设备。
正在净水器旁取热水的美朵村村民次仁玉珍说:“我们家隔壁的板房就能取水,开水也有。我们安置点十几户都来这里取水,吃的用的水都足够,非常感谢党和国家的关心关怀和照顾。”
记者再次来到长所乡古荣村,发现安置点卫生室已经大不一样,三间板房分别挂上了门诊室、西药房和治疗室的牌子。在治疗室里,医废转运组现场负责人赤列和同事正将已经分好类的医疗废弃物倒进回收桶里。赤列介绍道,他们每两天对长所乡等3个乡26个安置点的医疗废弃物进行收集,点对点运送到县中心医院后,由市医废处置中心按要求集中转运至日喀则市医废处置中心进行无害化处理。
走进各个安置点,记者发现,环境更加整洁卫生,用水更加方便干净,群众生活也更加健康幸福。(马晓艳 旦增嘎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