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天路踏歌行
——纪念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70周年综述之三
在广袤无垠的青藏高原上,有两条巨龙蜿蜒驰骋,它们穿越崇山峻岭、草原大河,时而昂首腾飞、时而浅吟低唱,它们,就是被誉为“最美公路”的川藏公路与青藏公路。
今年是川藏、青藏公路通车7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两条公路的建成通车,是在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取得的重大成就,对推动西藏实现社会制度历史性跨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巩固西南边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70年来,川藏、青藏公路沿线干部群众继承和发扬“两路”精神,在建设和养护过程中,栉风沐雨、披荆斩棘,把两条公路逐步建设成为雪域高原生态之路、幸福之路;
70年来,“此生必驾318”的川藏线和藏羚羊安全迁徙的青藏线,见证了时代的变迁,见证了生态的改善,见证了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
70年来,从交通闭塞到道路通畅、从不毛之地到草木葱茏、从贫穷落后到幸福安康,川藏、青藏公路在祖国边疆造福人民、绽放芳华……
守护公路,共筑生物多样性“绿色长廊”
在拉萨市当雄县,青藏公路穿城而过,沿着公路向东北侧望去,有着一片被誉为“天然绿肺”的宝地——阿热湿地,这里不仅是众多珍稀水禽鸟兽的家园,更是黑颈鹤迁徙途中的重要驿站。阿热湿地宜人的环境和丰富的食物资源,吸引了大量黑颈鹤在此栖息。每年春季,在拉萨河谷结束越冬生活的黑颈鹤,会选择在此停留、觅食,为接下来的长途迁徙积蓄力量。
为了守护这些高原精灵,当雄县采取了一系列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不断完善管护体系,并借助青藏公路的交通优势,加大湿地保护宣传力度,提高沿线干部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形成了湿地保护工作的强大合力。
得益于当雄县不断加强的生态建设和日益完善的环保措施,如今,阿热湿地已然成为黑颈鹤等野生动物的天堂。据统计,近年来在此中转的黑颈鹤数量逐年攀升,最多时超过500只。
如今,阿热湿地不仅为野生动物提供了安全舒适的栖息环境,还在补充氧气、增加湿度、涵养水源、净化环境和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片美丽的湿地,正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展示了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显著成效。
昌都市芒康县地处藏、川、滇三省交汇处,是西藏的东大门,沿川藏公路行进,这里是入藏第一站。
从芒康县城出发,一路向南,海拔逐渐降低,约1个小时车程,便到达了红拉山。这里是滇金丝猴最重要的栖息地之一。2003年1月,西藏芒康滇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此落地,这片滇金丝猴的“家园”,总面积近18万公顷,涉及芒康县6个乡镇的15个建制村,森林覆盖率达70%至80%。从此,当地群众就与红拉山、与保护滇金丝猴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保护区的许多管护员和野保员都是当地群众。每天早上,大家一头扎进林海,开始日常巡逻。
“老一辈告诉我,我们守护的不仅是一片森林,也是生长在这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的家园,更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家园。”西藏芒康滇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昌都管理站站长四郎次仁说,感受到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一定要守护好家园。
经过多年的努力与守护,目前我区黑颈鹤种群数量已经增长至约11200只,占中国黑颈鹤总数的近三分之二,滇金丝猴数量也已经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500多只增加到800多只。
川藏、青藏公路不仅是人类的通途,更是众多珍稀野生动植物的家园。这里生态环境复杂多样,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一直是川藏、青藏公路沿线地区的重要任务。
生态环境保护从不是一时、一人之功。70年来,为了保护公路沿线生态环境,多方力量齐头并进,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和生态监测力度,积极实施生态修复项目,建立自然保护区,致力于给公路沿线野生动植物打造一个安全无忧、和谐共生的栖息乐园。
生态改善,百姓乐享碧水蓝天幸福生活
行驶在318国道上,盛夏时节,雅鲁藏布江与尼洋河交汇处的雅尼国家湿地公园水波荡漾、草木葱茏,宛若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令人心旷神怡。
雅尼国家湿地公园,属于雅鲁藏布江和尼洋河交汇形成的高原河流型湿地,总面积6973多公顷,水面海拔2900多米。湿地公园水量丰沛、生物多样性丰富,分布着野生植物500余种,野生动物200多种。
“曾经,这一带还是一片荒草滩。雨季过后,水位下降、河床裸露、沙尘飞扬,吹得人眼睛都睁不开。”村民卓嘎深有感触地说。为此,林芝市大力实施雅尼国家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曾经的荒草滩,如今绿树森森、流水潺潺,尽显高原生态之美。
近年来,在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沿线,生态环境改善的案例不胜枚举。
拉萨,这颗镶嵌于狭长河谷的璀璨明珠,也正在演绎着一场生态蜕变。特别是昔日的南北山,已从荒芜之境华丽转身,郁郁葱葱、生机盎然。
这一巨变,得益于拉萨市自2012年起实施的南山造林绿化工程,以及2021年启动的南北山绿化工程。两项工程不仅带来显著生态效益,更在固碳释氧、净化空气等方面功勋卓著。
如今,旅客们沿川藏、青藏公路行进至拉萨,可直观感受到这个城市的绿意盎然。
南山脚下,拉萨河畔,市民贡觉旦增与家人一同在树荫下“过林卡”,他感慨地说:“近几年,这里变化非常大,环境越来越好,我们‘过林卡’也有了更多好去处,可见保护生态环境真是太重要了!”如今的拉萨,正逐步成为青山拥南北、绿水绕古城的生态宜居高原城市,百姓乐享着碧水蓝天的幸福生活。
“两路”通车以来,西藏不断推进生态保护工作,构建了涵盖森林、湿地、草原和水生态等全方位的生态补偿机制。自2012年至2022年,生态保护补偿资金从37亿元迅速增长至161亿元,标志着生态扶贫逐步转型为生态富民。在此期间,年均为群众提供生态保护岗位53.77万个,累计兑现生态补偿资金126.37亿元。
交通助力,焕发生态旅游经济新生机
七秩春秋织锦绣,雪域高原绽芳华。
在川藏、青藏公路这两条现代交通动脉尚未贯通之前,西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遥不可及。
据历史记载,即便是经验丰富的行者和商队,从四川或青海出发,抵达拉萨也需要数月至半年的时间。
历经沧桑蜕变,如今,无论是自驾游还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人们都可以在短时间内轻松抵达西藏,感受这片神秘土地的独特魅力。
截至目前,西藏公路通车里程达12.33万公里,其中,高等级公路1196公里。交通的便捷也使川藏、青藏公路沿线的生态旅游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风情,西藏积极开发了一系列生态旅游产品和项目,从自驾游、徒步旅行到生态摄影、科考探险等多种旅游方式应有尽有。这些旅游产品的推出不仅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体验高原风情,更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同时,生态旅游的发展也促进了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游客们在享受自然风光的同时更加关注环保问题,形成了良好的生态旅游氛围。
资料显示,2023年,西藏接待国内外游客5517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651亿元,旅游业真正成为“富民产业”。
昔日那片沉寂而封闭的广袤之地,如今荣获了“人间天堂”的绝美赞誉。川藏、青藏公路的通车不仅改善了西藏的交通条件,更促进了沿线生态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沿线人民正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心,书写着新时代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新篇章。
70年风光无限,70年再写辉煌。如今,进藏之路已昂首迈入高速纪元,一张日益密集的交通网络如同血脉般,深植于西藏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不仅成为民生福祉的坚实支撑,更是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引领着脱贫致富的滚滚洪流,激荡起乡村振兴的澎湃浪潮,让西藏这片雪域高原绽放出前所未有的蓬勃活力与璀璨光芒。(彭婧 张晓明 黄志武 德吉央宗)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